6月25日9:00—10:00大理市妇联、大理市融媒体中心·大理人民广播电台综合广播FM99.9本期《城市进行时·巾帼篇》节目嘉宾:大理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杨澄,和您一起关注:智探风云,耕云播雨。
当干旱威胁农田、冰雹突袭庄稼时,是谁在幕后“呼风唤雨”?今天,我们走进大理市气象局,解码人工影响天气背后的科技密码。
那些关于“呼风唤雨”的争议与真相
疑问1:上游增雨会“抢走”下游水汽?
真相:云层水汽会持续补充,且云体不断更新。国外研究表明,上游增雨后,下游降水同样会增加,不存在“截留”问题。
疑问2:催化剂会污染环境吗?
真相:干冰、液氮液化后是空气成分;碘化银用量极小,作业区银离子浓度远低于安全标准,不会污染土壤和水体。
疑问3:防雹会导致干旱吗?
真相:防雹本质是“化雹为雨”,反而会增加降水量。区域性干旱由大气环流异常引起,与人工影响天气无关。
疑问4:作业能“想增就增”吗?
真相:必须满足严格条件!例如增雨需云层厚度超2公里、雷达回波强度35dBZ以上,且需提前向空管申请空域,绝非“任性操作”。
科技与民生的平衡:在争议中精进
作为旅游城市,大理偶尔会被质疑“人工增雨影响旅游体验”。但事实上,单次作业有效时间仅1-2小时,且作业前会精准预报。例如今年4月30日的增雨,是基于农业需求与天气系统的科学决策,而非“制造连续降雨”。
气象部门始终在倾听声音,通过政务公开、科普宣传,让更多人理解“耕云播雨”的科学逻辑。从农田到湖泊,从森林到城市,人工影响天气不是“魔法”,而是用科技守护民生的务实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