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动】伯努利效应:悬空的球!招募中
亲手制作空气悬浮球,探索看不见的科学力量!
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向两张纸中间吹气,它们反而会贴在一起?为什么地铁站台要划一条“安全线”?又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能让一个轻盈的泡沫球稳稳地悬浮在半空中?
答案就藏在伯努利效应这个奇妙的物理现象之中!它揭示了流体(包括空气和水)速度与压强之间的秘密关系:流速越快,压强越小!
为了让孩子们亲身感受这个无处不在的科学原理,我们特别策划了 “伯努利效应:悬浮的球” 科普实践活动!本次活动将以空气悬浮球为核心项目,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
活动亮点:
趣味实验开场,秒懂原理!
吹乒乓球、漏斗吸球、吹倒“小房子”... 几个简单有趣的小游戏,瞬间点燃好奇心,直观理解“流速快,压强小”的现象。孩子们将在欢乐的互动中,轻松迈入伯努利的世界!
科学家故事启迪,感受探索精神!
我们将讲述伯努利家族跌宕起伏的科学传承故事,特别是丹尼尔·伯努利如何在逆境中坚持探索,最终发现流体运动规律的经历。学习科学家不畏艰难、执着钻研的精神,为孩子们种下热爱科学的种子。
核心挑战:动手制作空气悬浮球!
这是本次活动的重头戏!孩子们将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认识马达、扇叶、电池盒、PVC管等材料。
动手接线、组装、固定。调试并见证自己亲手制作的装置,利用伯努利效应,让泡沫球神奇地悬浮在气流之上!
亲身体验: 当小球试图“逃跑”时,为什么周围静止的空气会把它“推”回高速气流中心?答案就在亲手实践中揭晓!
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活动不仅停留在实验,更将引导孩子们思考伯努利效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火车进站时为什么不能离轨道太近?(“火车吸人”现象)
地铁站台的安全线有何科学依据?
为什么大风天雨伞容易被吹翻?
飞机巨大的翅膀是如何获得升力的?
让科学知识从课堂走向生活,理解科技背后的奥秘。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伯努利效应(流体流速快,压强小),了解其在悬浮球及生活中的应用。
探究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理,培养科学思维。
情感目标: 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与不易,学习科学家精神。
实践目标: 提升动手能力,完成悬浮球制作,体验“做中学”的成就感。
活动详情:
适合对象: 对科学实验感兴趣的学生(7-14岁)
活动时间: 7月29日14:0015:30
活动地点:
报名方式:
为什么选择我们?
专业教案设计: 活动基于系统科学的教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安全材料保障: 使用专为青少年设计的科普实验套件,安全可靠。
经验师资指导: 由专业科学老师带领,确保活动安全、有序、有效。
寓教于乐: 在趣味游戏、动手制作和故事分享中掌握核心科学知识。
成果带回家: 亲手制作的电动空气悬浮球装置可带回家继续探索和展示!
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别再犹豫!快来加入这场奇妙的伯努利效应探索之旅吧!让孩子们亲手“驯服”气流,让小球优雅悬浮,在惊叹与实践中,爱上科学,启迪智慧!
立即报名,解锁悬浮的奥秘!
主办单位: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
咨询电话:18617031168 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