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钢筋森林遇见微观王国
在昆明的街头巷尾,每片绿叶之下、每条砖缝之间,都可能隐藏着一个神秘的微型社会——蚂蚁王国。这些仅有几毫米大小的“建筑师”“农夫”“战士”,以其惊人的组织力和适应性,在人类主导的城市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生态位。
2025年暑假,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博物馆推出“探索城市蚂蚁多样性:从水泥缝隙到生态密码“科学考察夏令营,为青少年提供一场前所未有的科学启蒙之旅。在这里,孩子们将放下课本,走进真实的生态系统,用观察、实验与思考解锁生物多样性的深层奥秘。
蚂蚁总体物种丰富度
亮点一:权威科研团队引领,零距离接触前沿科学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一线科学家领衔,团队成员涵盖分类学、基因组学等领域学者,为学生搭建直面科学前沿的平台,学员们将亲耳聆听科学家讲述蚂蚁的进化智慧与社会分工:
高阶科普课堂:从蚂蚁的发育机制到社会等级的形成,从基因调控到生态适应性,专家将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揭开蚂蚁王国的生存法则。
● 沉浸式实验室体验:在显微镜下观察蚂蚁标本,学习物种分类、多样性数据的统计与计算方法。
图2 sine oculis(so)基因和 eyes absent(eya)基因在JH工蚁与对照组工蚁和蚁后头部的表达情况,强调JH工蚁的复眼变大并发育出了完整的单眼,和蚁后类似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刘薇薇等
亮点二:城市寻踪,解码钢筋丛林中的生态密码
不同于传统自然保护区,本次科考聚焦城市生态系统,带领学生穿梭于昆明的植物园、公园等人文与自然交融的场景:
● 蚂蚁“人口普查”:学习蚂蚁的野外采集方法,记录不同生境中的蚂蚁种类与数量,绘制城市蚂蚁分布图谱。
●生态数据采集:学习环境数据的记录方法,探讨城市化进程对蚂蚁群落的影响,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实意义。
科考收获
●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博物馆颁发的科学考察实践证书。
● 表现优异者可以参与到导师团队专业论文撰写中,成为作者之一。
● 表现优异者可获得研究所实验室的假期实习机会。
●锻炼科学思考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建立科学思维逻辑。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将更加关注城市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通过实地观察和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蚂蚁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重要性。
●采用逻辑严谨+生动有趣的科学教育,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通过蚂蚁标本制作、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其科研兴趣,养成多元的视角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未来的生态环保人才:此次活动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生态学等领域的兴趣,为培养未来的生态环保人才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对昆虫多样性的实地科学探索,了解自然界昆虫的生态位,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和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时间
地点
DAY1(7月13日)
理论知识培训
1.1:高阶科普讲座
1.2:观察蚂蚁觅食、育幼、回巢
1.3:识别蚂蚁身体构、不同等级、发育阶段
1.4:制作蚂蚁巢穴
1.5:教学野外采集方法,环境数据的记录
1.6:多样性数据的统计与计算方法
1.7: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西南园区)
DAY2-DAY3上午(7月14日-7月15日上午)
实地观察与采集
1.1带领学生到采集地
1.2学生分组,对各种生境的蚂蚁进行采集,并记录生境的数据,拍摄生境照片
植物园、公园等
DAY3下午(7月15日下午)
标本制作与鉴定
1.1将采集到的蚂蚁按种类分开,清洗
1.2将整理好的蚂蚁标本按标号取出,制作标本
1.3观察标本,学习通过相关参考文献进行鉴定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教场园区)
DAY4-DAY5(7月16日-7月17日)
数据分析与实验报告撰写
1.1将蚂蚁的鉴定结果与采集数量进行匹配
1.2对多样性数据进行统计计算
1.3汇报成果,撰写该课题的科学考察论文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教场园区)
师资团队
刘薇薇,博士,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昆虫社会性起源及多样性发生的遗传基础、社会性昆虫等级系统演化发育、昆虫社会行为的神经调控机制、社会性昆虫生殖寿命调控机制,以比较转录组学为研究手段,解析蚂蚁大脑基因调控网络动态变化,挖掘蚂蚁社会分工的遗传基础,重构蚂蚁等级分化核心基因调控网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厅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青年人才项目,云南省“兴滇人才”青年人才项目等。
赵若苹,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高级实验师,云南省昆虫学会秘书处成员,在果蝇基因编辑技术、实验室管理和项目管理等方面有着23年的深厚经验。围绕进化基因组学和生物多样性基因组等方面,参与发表了相关论文40多篇。其中,参加的项目分别在2010年度和2019年度获得了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陈超,就职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读博士,云南省昆虫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蚁科昆虫多样性,分布格局,区系及分类学研究。参编书籍3部(2部分类学图书、1部科普类图书),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中文核心期刊或CSCD期刊发表第一或其他作者论文9篇,在SCI期刊发表蚂蚁分类学文章3篇。
孙羽,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联合青年科学家推进科技创新资源科普品牌化工作,开发了5个系列的科普探究课程,策划开展了国家级精品科普教育活动百余场,荣获云南省十佳科普主播称号及优胜奖,创作科普微视频作品8部,主编科普图书1部,荣获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奖,研发2个动物标本制作的科普教具,主持和参与多个院级、省级科普项目。
张霞芳,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研究组博士后。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学专业为遗传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蚂蚁大脑-卵巢器官通讯和表型可塑性的分子机制。在蚂蚁分子生物学、生理生化和行为学方面具有深入研究,熟悉蚂蚁组织的显微解剖、行为分析、原位杂交等实验操作。
赵洁,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研究组实验师。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蚂蚁行为和形态等级分化的发育演化机制。主要负责蚂蚁巢穴扩繁、蚂蚁行为观察,单细胞文库构建、蚂蚁大脑3D重构、原位杂交等实验操作。
活动详情
● 活动时间:2025年7月13日-7月17日
● 活动地点:昆明
● 招募人数:20人(12岁-18岁可以单飞的学生,也可家长陪同,费用自理)
● 截止日期:2025年6月13日
● 费用说明:4580元/人(大小同价)。
早鸟优惠200元/人(2025年5月31日前报名)
【付款方式】:
1. 现场缴费(昆明动物博物馆售票处)
2. 扫描以下付款二维码(请注明参加者姓名)
【费用包含】:
1. 课程设计费、科学家授课、专业导师指导费
2. 物料费、实验材料费、门票、场地、设备使用费
3. 交通:全程大巴车,往返授课地点
4. 餐饮:活动期间正餐
5. 住宿:4晚住宿
6. 全程意外保险
【费用不含】:参与者到达活动地点的往返交通费,营期期间个人产生的其他费用,参与者活动集散前后的费用。
【注意事项】:本次课程因涉及到前期预订,如因自身原因不能如期参加的,退款办法如下:在6月13日后(包括6月13日),因非我方原因退出,所有款项不予退还。
报名联系人、电话:孙老师 1388852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