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两个看似简单的木头零件能够无需钉子或其他金属连接件,却能固定得异常牢固?”这个问题在1月4日至5日期间,在宁夏科协的鼎力支持下,得到了生动而有趣的解答。宁夏科技馆携手海原县科协,共同举办了中国流动科技馆区域换展宁夏海原站的系列科普教育活动,其中《斗拱模型》与《自组装哈哈凳》两大互动项目尤为引人注目。此外,科学家精神活动也同步展开,讲述了《“争气桥”上厚重的时代记忆——钟训正》,《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陈肇元》的卓越贡献。活动现场吸引了超过100名青少年热情参与。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青少年们深刻理解了这种古老而精湛的木构技艺如何在不使用任何金属连接件的情况下,实现构件之间的紧密咬合与稳固连接,从而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其实经常能见到运用榫卯结构的建筑或用具,从古老的木质家具到精致的木质玩具,无不彰显着这种技艺的广泛应用与独特魅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普辅导员巧妙地利用问题引导,带领孩子们一同探寻榫卯结构的奥秘。活动中,科普辅导员首先展示了“鲁班锁”,这一充满智慧的玩具不仅让青少年们惊叹不已,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鲁班锁其实是榫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杰出表现。通过比赛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动手操作斗拱模型、自组装哈哈凳,并且深刻认识榫卯结构。此外,科普辅导员还向青少年们介绍了两位在榫卯结构及相关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钟训正院士和陈肇元院士。
本次活动着重于探究实验环节,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一步点燃他们对科学世界的浓厚兴趣与好奇心。在活动中,学生们得以亲身参与、动手操作,不仅加深了对科学原理的理解,还通过实践锻炼,有效提升了自身的科学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科学探索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