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2024中国自动化大会在青岛举行。本届大会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青岛科技大学、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大会以“新质发展 智控未来”为主题,邀请了10余位院士和300余位高校、科研院所校长、院长等学术精英与会,3000余名来自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代表参会,近千万人次在线观看了直播。大会共设10场大会主旨报告和46个平行会议,涵盖工业互联网、脑机智能、智慧教育、智能机器人、智慧能源等多个前沿热点领域,300余位专家学者作会议报告。
大会总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特聘顾问,浙江大学教授孙优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特聘顾问,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王天然;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教授高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副理事长,中南大学教授桂卫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监事,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钱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段广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副理事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孟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于海斌;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副校长韩清龙;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会长徐文英;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David Cebon;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Karl H. Johansson;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王浩;青岛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耿涛;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沈文青;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吕万翔;青岛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王崇江;青岛市教育局总督学王元泳;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副理事长,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少远;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副理事长王成红;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俊龙;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副理事长,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周东华;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副理事长,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副书记张剑武;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侯增广;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常务理事,山东大学教授张承慧;清华大学教授刘云浩;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胡德文;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胡伟武;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软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官炳政等出席会议。
周东华教授主持
大会开幕式由周东华教授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王浩;青岛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耿涛;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吕万翔分别致辞。
郑南宁院士致欢迎辞
开幕式期间重磅发布了“胸怀祖国、自立自强、协同创新、追求卓越”的自动化人精神。这一精神的提出,不仅是对自动化领域精神内涵的深刻诠释,也将推动广大科技工作者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奋勇攀登自动化高峰的不竭动力,将激励每一位自动化人以胸怀祖国为魂,以自立自强为骨,以协同创新为翼,以追求卓越为梦,共同书写科技发展的辉煌篇章。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副理事长,中南大学教授桂卫华为大家带来了题为“商用大飞机全电刹车控制技术的探索与思考”的报告。桂院士首先介绍了国产大型客机的重要战略地位,提出商用大飞机是一个国家工业、科技水平的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C919实现商飞标志着我国航空高端装备的快速发展。全电刹车作为多电飞机关键技术之一,是服务绿色航空、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手段,但仍面临精细建模、精准控制、精确协同等方面挑战。桂院士提出,全电刹车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电刹车系统可以减少对海外供应链的依赖,保障国产大飞机项目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桂卫华院士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主任、博雅讲席教授高文作了题为“中国算力网与鹏城脑海大模型”的报告。高院士指出,在智能时代,算力规模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算力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算力优势不在于算力体量,而是更高的计算效率、广泛的新兴技术应用以及健全的基础设施支撑。算力网是算力基础设施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向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工程,鹏城实验室提出了“中国算力网”创新计划,通过超级直连光网络将全国区域内的大型绿色算力以超宽带低时延的体验输送给用户,实现算力与能源的绿色高质量协同发展。最后,高院士在总结中提出,中国已成为世界算力发展涨幅的领跑者,中国人工智能需要自己的大模型底座,以便承载以中文语料和中国历史的文明传承,脑海是其中的一个尝试。
高文院士作线上报告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Karl H. Johansson带来了题为“Machine Learning Components in Cyber-physical Transport Systems”的报告。Johansson教授指出,随着传感、连接、计算和电气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出行和货物运输的基础设施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在优化和提升交通系统韧性的研究中,控制技术对出行方式的广泛影响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学习型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作为一个新兴领域,正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报告中,Johansson教授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物理信息机器学习技术,使联网车辆成为移动传感器和执行器,从而实现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交通预测与控制。他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这种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如提高交通效率、减少拥堵和事故等。此外,Johansson教授还深入探讨了自动驾驶车辆与人工驾驶车辆之间安全交互的复杂性,并强调了形式化推理方法与远程操作技术的结合应用。他认为,这些技术的融合将为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Karl H. Johansson教授作报告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David Cebon带来了题为“Heavy Goods Vehicle Safety, Produc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的报告。Cebon教授指出,重型货车在现代城市化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负责运输食物等维持社会生活的重要物资,同时清除废物并提供工业运作所需的货物和材料。然而,重型货车具有复杂的动力学特性,包括多个耦合的车辆单元、高重心和非线性悬挂系统,导致它们行驶时可能产生大幅运动和高动态轮胎力,对道路和桥梁造成损害。报告中,Cebon教授详细列举了重型货车面临的安全挑战,如翻车、折叠、气动制动导致的紧急制动性能不佳、操纵性差以及与弱势道路用户的复杂交互等。同时,他还指出重型货车的高碳排放量和非排气排放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些问题,Cebon教授分享了他四十年来在重型货车动力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旨在提高重型货车的安全性、效率和环境友好性。他的研究涵盖了车辆动力学建模、安全性能优化、节能减排技术等多个方面,为重型货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David Cebon教授作报告
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常务理事,山东大学教授,“新能源优化控制”国家级工程中心主任张承慧带来了题为“新能源系统控制技术发展”的报告。张承慧教授指出,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已成为全球共识和我国国家战略,而信息控制技术直接决定能源转型成败。不同于传统能源,新能源需控制系统并阀,才能实现大规模高效利用。控制系统关乎新能源利用核心指标,直接决定系统容量、性能、发电量,应以控制简拓扑,以软件代硬件,以智能增性能。然而,新能源系统本质是一类高动态、非线性、强耦合的复杂巨系统,面临高效率发电优化难、高可靠并网控制难、大容量化控制难等问题。张承慧教授在报告最后展望了元宇宙与新能源系统的深度融合前景,为新能源数智化控制提供了新范式。
张承慧教授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于海斌为大家带来了题为“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制造新范式及前景展望”的报告。于院士表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引擎,在制造业由数字化深化迈向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创新设计能力弱、智能自动化水平低、产业供应链韧性差等技术挑战。而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前景和空间巨大,应发挥海量制造数据的优势,实现知识和业务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满足设计制造一体化、柔性制造、绿色制造等关键需求。最后,于院士展望了工业人工智能全面和体系化赋能先进制造业前景,并提出人工智能科技必将遵循“从数字走向实体”的发展规律,才能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基石。
于海斌院士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段广仁为大家带来了题为“全驱系统控制理论——诞生背景、发展现状与应用进展”的报告。段院士对全驱系统方法的诞生背景、研究现状和应用进展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概述。他提出,虽然今天控制工程界仍然很繁荣,但控制理论体系却早已陷入了困境。就在基础控制理论走向沉寂的时候,受物理上全驱系统的启发,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全驱系统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得到了国内外众多控制学者的认同与参与。目前,在全体全驱系统方法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全驱系统理论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成长历程,一个全新的全驱系统理论体系已经形成,它在处理非线性、时变性、滞后特性、非光滑特性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上显示了极其强大的优越性,为控制理论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段广仁院士作报告
清华大学教授刘云浩为大家带来了题为“物联网:从实现到现实”的报告。刘云浩教授在报告中提到,物联网是实现“感知智能”的重要载体,使人类可以通过网络化的设备与自然界对话。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今天的物联网迈入了新阶段,更加注重其可赋能性,特别是在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物联网从服务消费端逐步延伸到服务生产端。通过工业互联网系统的赋能,企业可以逐步在数字世界中对生产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实现“数字先行”。这使得数字孪生企业能够先于实体生产进行主动思考、推演和论证,从而更好地指导实际生产过程,提升生产效率和决策水平。刘云浩教授还表示,这种转变标志着物联网正在从单纯的感知层面,向着赋能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方向迈进。
刘云浩教授作报告
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胡伟武为大家带来了题为“破解卡脖子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报告。胡伟武董事长表示,通过长期积累和迭代,龙芯中科已将自主化优势转化为性能和生态优势,跻身世界领先行列。日前,新一代通用处理器龙芯3A6000正式发布,性能达到市场主流产品水平,标志着龙芯已走出一条基于成熟工艺、通过设计优化提升性能的道路。龙架构成为与X86/ARM并列的顶层开源生态系统。胡伟武董事长在总结中提出,我国信息产业新发展格局正在加速构建中,我们应将自主进行到底,不依赖国外技术授权和供应链。
胡伟武董事长作报告
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软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官炳政为大家带来了题为“轮胎行业智能制造与精益管控”的报告。官炳政董事长提出,轮胎作为安全产品,轮胎质量影响到交通出行安全,中国轮胎产量占到全球的50%以上,是典型的轮胎制造大国。轮胎制造过程为流程+离散的混合型制造模式,面临完备信息、机理经验、质量控制等难题,对高质量、高效能、高一致制造轮胎产品提出巨大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官炳政董事长分享了轮胎智能制造的进阶之路与轮胎精益管控的实践探索等内容。他在总结中指出,中国橡胶轮胎正处于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由大向强的发展过程,希望产业出题,学界答题,共同做好轮胎产业这篇文章,让中国轮胎服务好国家大战略、大工程,服务好每一个家庭。
官炳政董事长作报告
此外,本届大会热点话题精彩纷呈,“脑机接口与脑机智能创新发展”“智慧环保前沿理论与技术”等46个平行会议也陆续在大会期间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