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9点,射电天文学家、“中国天眼”原首席科学家李菂的身边还围着一大群天文爱好者,求教着关于宇宙的那些深奥问题。李教授面带微笑一一解答。
射电天文学家、“中国天眼”原首席科学家李菂
这是10月30日晚,在浙江省科协大楼举行的科学咖啡馆活动现场,尽管已经完成了两个小时的精彩分享,现场众多观众依然恋恋不舍,排队“追星”,还有观众表示,是特地从宁波赶到杭州来参加这一场活动。
当天也是“中国天文日”,作为中国天文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中科普报告活动之一,能帮助地球“望得更远”的“科学天团”集聚在了科学咖啡馆。
活动现场
现场,李菂与大家分享了《探测动态宇宙:法拉第到格罗斯曼》;之江实验室工程专家王钧、浙江工业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姚信威则带来了《AI与天文数据融合分析》与《群体智能和群智计算:人机共生新时代》,之后圆桌对话环节中,几位专家更是与之江实验室高级研究专家陈华曦、浙江大学物理学院天文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杨海峰一起,跨界探讨了未来新一轮宇宙科技革命的广度和深度,为未来的研究和合作提供新的灵感。
圆桌对话环节
李菂从2012年开始,就全职参加中国天眼的建设。从2020年正式运行以后,中国天眼向全世界的科学家开放,是全人类共享的科学装置。李菂介绍,在四年多的运行里,已有来自超过3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400多个不同的观测项目,每年大概催生超过100篇的正式学术论文,其中包括一共有11篇发在《自然》或者《科学》杂志的正刊。
他表示,一个大科学装置的投入,使得我们能够获取的新发现远远超过10年或者20年前整个中国射电天文的总和,也带给我们深入观察宇宙的能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每一秒都在“爆炸”的动态宇宙,这个动态宇宙中,最具代表性的现象就快速射电暴。”过去几年,中国天眼因为优越的灵敏度,对快速射电暴有一系列里程碑式的发现。
借助强大的现代算力,李菂展望,“未来5-10年,我们很有希望去揭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他介绍,现在在之江实验室的大力支持之下,“宇宙触角”概念的先导项目,相场望远镜正在积极建设中。它的核心就是用计算去感知宇宙,尽量重构逼近时间前沿的宇宙无线电场。
“我们希望在今年年底就得到第一批数据,最终超越我们整个这个领域其他所有设备的总和,”李菂表示,“我们希望能够去研究、揭示宇宙全新的原理,到时候作为中国的科学家重新站在世界文明的前沿。”
省科协党组成员、秘书长张恒为专家颁发荣誉证书
本次活动由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天文学会、之江实验室、浙江大学天文研究所联合主办,浙江省天文学会、科创之江百人会、浙江省青年高层次人才协会、浙江省人工智能学会联合承办,潮新闻、《浙商》杂志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