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的智慧”青少年科学营活动总结
一、活动背景
从古至今,农具的发展史,也是技术进步的发展史。但是,现阶段,由于相关的农具方面的科普内容较为缺乏,大众对农具所知甚少,导致社会对农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
针对这一问题,本次活动结合学校农业特色,聚焦农机装备,创新性地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科学营,面向青少年揭示农机具背后的力学原理,阐述当前农机装备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土壤-作物-机器系统互作机制。
通过本次活动,构建一套新颖且富有深度的农具相关的科普资源,激发青少年对农机的热情,理解背后的力学原理,为国家培养储备人才。
二、活动准备
本次活动由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工程学会、江苏省力学学会共同主办,活动地点位于南京农业大学滨江校区工学楼B441会议室。
活动分上下午两场,单场人数34位中小学生(共计68位),准备了签到礼和抢答礼。活动招募了研究生讲解员5位,进行实验室及农机具的讲解;招募了共计8位本科生志愿者,引导校外人员入校,和现场秩序维护,确保活动过程中,特别是农机参观过程中小朋友的人身安全。
三、活动实施
活动邀请江苏省农业工程学会、江苏省力学学会,以及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学生工作处的领导共同参与。王永健副教授简短地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缘由、行程以及活动全程的注意事项。
活动第一部分,由王永健副教授为参与活动的营员小朋友作了“神农的智慧——我国传统农具演化史”的科普讲座。讲座内容分“起源:偶然发现与农具发展”、“发展:经验积累与农具创新”、“进化:机理突破与农机发展”,以及“未来:人工智能与智慧农机”四个部分,全方位地展现了我国传统农具的演化过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机具演化背后的力学原因。通过互动提问,引导营员小朋友深入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本次活动讲座部分同时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在公众号、B站以及抖音等平台进行直播。累计线上受众近3000人次,累计点赞/喝彩近200次,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本次科普活动的影响面。
活动第二部分,由田耀一小朋友为营员小朋友展示并讲解其发明的15进制电子钟。田耀一小朋友从当前电子钟占用空间大的问题出发,引入了冷暖四色,提出了15进制电子钟的奇思妙想,以自身实际的真实案例,为营员小朋友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活动第三部分,由江苏省农业工程学会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几位委员的研究生进行科研实验室的讲解,主要介绍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常用实验设备的用途,以及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后的调整方法等,激励营员小朋友们努力学习,不怕困难。
活动第四部分,由江苏省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永健副教授带领,参观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农机展厅的各类现代化农机,结合实物的讲解,加深营员小朋友对现代农机的认识,从工作原理到力学机理,引导小朋友们对现代农业、对力学基础的正确认知。
活动第五部分校园打卡环节为自由活动部分,由家长陪同参观南京农业大学新校区,感受“诚朴勤仁”的校园文化。
四、成果展示
五、经验教训
本次活动在南京农业大学新校区举办,准备工作较为仓促。主要是新校区刚刚启用,尚有很多的科研设备没有调试完毕,农机展厅也并未完全建设完毕,实物机具的展示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另外,会议室尚未建设完全,缺乏投影仪和音响设备,讲座比较累嗓子。参观过程中,缺乏一对多的对讲系统,讲解的效果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受限于设备的限制,参观讲解的过程没有办法进行直播,降低了活动的线上影响力。
六、感谢词
本次活动得到了南京农业大学科协、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江苏省农业工程学会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以及江苏省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