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阳伞效应又称微粒效应。存在于大气中的颗粒物,一方面反射部分太阳光,减少阳光的入射,从而降低地表温度;另一方面也能吸收地面辐射到大气中的热量,起着保温作用。两者相比,前者大于后者,因此总的效应是使气温降低,这就是所谓的阳伞效应。大气中的颗粒物来自于大自然和人为原因,如土壤、岩石粉屑、火山喷出物、林火灰烬、海曲微粒等自然之物;人为颗粒物有化石燃料燃烧、露天采矿、建筑尘土、耕种作业等。也有来自二次污染物、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在大气中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后的产物。
2018-06-12
极地海洋气团(符号Pm)亦称中纬度海洋气团。主要形成在南北半球中偏高纬的海洋上(如北半球的太平洋、大西洋的北部)。多数是极地大陆气团移至海洋上变性而成。冬季其低层接触暖海面,温度较高,湿度较大,低层易不稳定,能产生对流云,甚至出现降水。气团上层(4—5公里)的属性,常与极地大陆气团相似。夏季与极地大陆气团差别很小,温湿均较大,稳定度均很小。
极地大陆气团是指形成于中、高纬度的强烈冷却的、积雪覆盖的大陆上的气团,全年都很活跃。其中影响中国的极地大陆气团主要来源于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我们常称它为西伯利亚气团,是冬季风和冷空气的策源地。该气团对中国影响很大,是冬季风的来源,夏季中国北方降水也往往与其南下有关。
海面暖湿空气在向岛屿和海岸爬升的过程中,冷却凝结而形成的雾,称为地形雾。主要由地形作用而形成的雾,多出现于海岛和海滨,有岛屿雾和岸滨雾两类。岛屿算是海面潮湿空气爬越岛屿过程中冷却而形成的;而岸滨雾却产生于海岸附近,夜间随陆风漂移蔓延于海面上,白天则随海风的推动可漂移到沿海陆地。
台风经过较大的岛屿或登陆前后,由于下垫面的海、陆分布以及地形高度的不同,台风的强度、移动路径和涡旋结构等都受到一定影响。(1)台风强度减弱。台风愈强则减弱愈大;(2)不少台风登陆时有向前方左侧偏的现象,而离开岛屿时则有向右侧偏的现象;(3)不少台风临近台湾省时,在台湾海峡会出现地形槽或低压。有时此低压可进一步加强成为台风,而原来的台风则减弱消失,台风路径表现为一段不连续断裂。这一现象,通常称之为台风分裂等。另外,合风降水分布受山脉的影响也很大。
湿空气被山脉等地形抬升而形成的降水。产生地形性降水时往往伴有天气扰动,严格地讲,地形性降水量应除去该天气扰动在平坦地形上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降水量。地形作用不仅限于山坡,还能扩及到迎风方的较大距离上和下风方的较小距离内。一般说来地形使迎风方的降水量加大,而使下风方的降水量减小,基至出现干旱少雨的区域(叫做雨影区)。我国夏季盛行东南季风,暴雨日数最多的地区大多位于山脉的东南迎风坡;例如,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武夷山和南岭山地等迎风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