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科普中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在我国群星璀璨的院士群体中,“父子院士”张文佑、张肇西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张肇西院士以重夸克偶素强产生和Bc介子研究闻名于世界,是我国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物理学会吴有训物理奖等奖项, 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63年大学毕业后,张肇西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的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朱洪元先生,跟随朱先生的这段科研经历为张肇西的粒子物理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随后的研究中,张肇西院士率先给出了强产生重夸克偶素的色单机制,率先在理论上计算出b夸克到Bc介子的碎裂函数,算出了最有利于产生Bc介子过程的产生几率和Bc介子的主要衰变道的宽度,及Bc介子的衰变寿命等数据,明确预言了实验发现Bc介子的途径和可能性。
中国科学院 介子 原子能研究所 基本粒子 基础科学
2017-12-25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HXMT卫星有效载荷低能X射线望远镜主任设计师陈勇说,国外的数据,尤其是一手的数据很难拿到,因此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卫星,对国家天文发展也是一个推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HXMT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HXMT卫星有效载荷总指挥王焕玉:“它其实承载了几代人的期望,大大地突破了就是国外对我们的限制,使我们国家X射线空间探测的技术有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HXMT卫星有效载荷总质量师张承模:“从何泽慧先生、肖健院士,到李惕碚、顾逸东院士,到陆柱国他们去世,包括我们所有的这些人,几十年的努力……”HXMT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双南:“对我来讲,这并不是一个成功,而是说我们没有失败。
HXMT卫星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何泽慧 发射 团队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HXMT卫星有效载荷高能X射线望远镜主任设计师刘聪展介绍,高能望远镜里最主要的一个探测设备最开始的时候是希望从美国进口,但国外对我们进行禁运,在国内也走访了很多家的研究单位,都不具备生产这么大的这种晶体的能力。中能团队:永不气馁在读研究生期间, HXMT卫星有效载荷中能X射线望远镜主任设计师曹学蕾连续参与了嫦娥一号到嫦娥三号上的X射线谱仪的研制工作。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HXMT卫星有效载荷中能X射线望远镜主任设计师曹学蕾介绍,芯片在实验室使用是没有问题的,但要在空间应用就必须满足可靠性的要求,如抗辐照,抗静电等。
HXMT卫星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团队 国产化 探测器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我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先进加速器物理与技术研究及开发利用、先进射线技术与应用的综合性研究基地,也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科研基地。随着科研的顺利进展, 1984年,在HAPI-0的基础上,李、顾院士带领团队自行设计研制出较大面积(125平方厘米)球载硬X射线闪烁探测器HAPI-1,并在33公里高空对蟹状星云跟踪观测成功,获得蟹状星云辐谢周期和清晰脉冲相位分布。1985年, HAPI-1的设计得到了改进和提升,发展为球载硬X射线闪烁探测器HAPI-2,在河北香河原大气所气球发放站,利用10万立气球,在38公里高空,成功对天鹅座X-1观测,获得天鹅座X-1高能X射线能谱。1993年,球载复合晶体硬X射线探测器HAPI-4研制成功,并获得了黑洞候选体Cyg X-1高质量的硬X射线图像,从而验证了直接解调方法的正确性。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卫星 射线 探测器 李惕碚
叶玉如从事的是神经生物学研究,她的目标是使治愈帕金森氏症成为可能。每一项科研成果背后往往都蕴藏着一个故事,叶玉如的研究初衷也是这样。叶玉如回忆说:“几年前,母亲的一个姐姐因患老年痴呆症而去世,这位姨妈无法认出我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人,母亲因此深受打击”。叶玉如的母亲知道女儿研究的是神经科学领域,也知道她对医药研制有着浓厚的兴趣。一次,叶教授的团队从“此物最相思”的相思豆中提取了一种化合物,希望能治疗老年痴呆症,但后来的实验发现,这种化合物反而对抑郁症很有疗效。她将这种坚持科研的责任传递给了她的学生,“我一向鼓励学生对科研要有热忱,我希望他们察觉到,做科研的选择是要发自内心的,得到成功也是基于自己的努力。
叶玉如 教授 治疗 疾病 研究
他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科普活动家、天文科普专家,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 9月,北京天文馆建成开幕,李元担当第一个讲解员,演讲了他自己编写的星空节目《到宇宙去旅行》,成为北京天文馆建馆至今50多年中屡演不衰的保留节目,观众累计超过1000万人次。1982年,李元调至中国科普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我国科普事业的调查研究,并积极推广科普美术,特别是太空美术的介绍宣传。他还编著译校了《天文园集》《到宇宙去旅行》《北京天文馆》《简明星图》《星图手册》《全天星图》《飞上太空看星星》《访美见闻》等50多种科学图书,撰写了大量的科普文章,其作品在知识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中国科普研究所 北京天文馆 天体 小行星 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