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科普中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他突破了传统概念束缚,对弹性薄板优化的研究提出扩展设计空间,引入微结构,材料和结构统一设计的思想,被公认是结构拓扑设计优化方法的奠基人、近代布局优化理论的先驱。至于结构与多学科优化研究,程耿东院士介绍说,就是要综合运用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帮助工程师寻找工业技术和设计领域的“最优解”,其实这也是一种追求完美。“尤其是当前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高度重视先进制造和信息化的融合,高度重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设计和制造,结构优化研究更是大有可为,可以成为帮助我国自主创新产品与国外产品竞争的一种重要先进的设计工具与方法。
亚洲 创新 制造 力学 学科优化
2017-12-25
他来自中国的普通山村,好奇心、求知欲使他的人生有了方向,勤奋和努力使他改变了命运。他曾经出国留洋10年,导师的谆谆教诲使他不改初心,为了祖国的需要回国发展。他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如今他将毕生所学和爱国信念传授给更多学子,让他们继续为了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他就是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吴岳良。吴岳良的研究领域包括粒子物理、量子场论、对称性和对称破缺、宇宙物理学。谈及实现中国梦时,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创新。人才强,就要不断的加强人才培育和创新。
中国梦 中国科学院大学 人才 使他 创新
张双南说,引力波天文学下一步的发展就是要变成多信使天文学,大家非常期望再看到引力波,听到引力波或者探测到引力波的时候,能够有天文望远镜看到来自于引力波爆发的电磁波的信号。因此,目前的研究和引力波有关系的并不是探测引力波,而是探测引力波产生的时候要产生的伽马射线的信号。但是,通过项目组对望远镜的辅助探测器的创新性使用,获得了额外的探测伽玛暴以及引力波电磁对应体的能力。“慧眼”望远镜作为国际上正在运行的最重要的伽马射线暴监测设备之一,在前不久的轰动科学界的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事件中,对此次事件的发生进行了成功监测,为全面理解这次引力波事件的物理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子星 伽马射线 天体 引力波 张双南
在浩瀚的宇宙中,脉冲星、伽马射线暴、超新星遗迹、黑洞等天体活动,都是以发射X射线为表征,如果能接收到这些射线加以分析,就能勾画出这些天体的轮廓,甚至能一窥黑洞的奥秘,这对人类探索太空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双南介绍,“慧眼”的能量范围覆盖更宽,有1到250个kev,一般可见光的望远镜覆盖的比如说多长,从最短到最长一般不超过两倍,相对来说是很窄的。具有较大视场的“慧眼”,可以从不同能段来观测和研究X射线天体的辐射机制,因此对银河系巡天成为了它最重要的一项使命。绝大多数X射线源都是变源,会不定期发生剧烈的耀发,并非一两次巡天就能发现的,因此“慧眼”将反复开展巡天扫描,及时探测银河系内天体源的耀发。
卫星 发射 可见光 天体 射线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吴岳良一路以优异的成绩实现着人生的跨越。吴岳良谨遵父亲的教诲,他后来选择报考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报考的导师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周光召。谈及导师,吴岳良侃侃而谈,对于当初的面试场景,更是记忆犹新:“当时问了我们三个基本的问题,我一直有印象。周光召先生对吴岳良等人说,理论物理只有前沿才是最有用的。涌动在心中的爱国热情,使吴岳良谢绝了美国多所大学的高薪聘请,于1996年回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2007年 12月,年仅45岁的吴岳良获得了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如今,已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的吴岳良,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教育上。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吃苦 吴岳良 周光召 回国
对于如何推动我国基础科学领域的科研创新,张肇西院士分享了他的心得:“现在我们国家方方面面都需要创新,创新这些事情没有什么神秘,我的建议,就是对每个人首先打好基础,真正要做到创新,就要把技术打牢靠。”五十年专注粒子物理的理论研究让张肇西院士对基础科学领域的创新探索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年轻的张肇西领悟到很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潜移默化的指引对张肇西的科研道路影响深远。”如今,耄耋之年的张肇西院士依然活跃在科研和科普的第一线,每天还坚持来到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办公室审阅稿件、撰写文章,希望继续为我国物理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普及贡献一份力量,推动我国理论物理研究不断取得创新突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人才培养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