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科普中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所谓观察学习,是指个体不需要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只凭对他人行为及其行为后果的观察,就可以学到类似的行为1。替代性经验由于不需要学习者本身去进行某种行为的学习,而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获得自我可能性的认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免于学习者进行某些行为,却仍旧能够对使其对该行为的实现可能性进行评估,从而提灵活的选择学习行为,进而提高行为的效率。替代性强化:同样来源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强化可以是替代强化的,即学习者如果观察到他人成功和被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2。
受罚 学习 形成 提高 替代性经验
2017-12-27
维果茨基指出: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一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维果茨基明确指出了教学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学促进发展,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良好的教学走在发展前面并引导之。最近发展区是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阐明了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起源,突出了教学的作用,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1、最近发展的潜能开发是由教学决定的,这就突出了教学的重要性.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教学要引导和促进发展.
中介 发展区概念 发展水平 学习 学生
生存反射包括食物反射(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吞咽反射)、防御反射(眨眼反射、呕吐反射、喷嚏反射)和定向反射。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和巴宾斯基反射等无条件反射对新生儿没有生物学意义,会在出生后4~6个月内自行消退。生存反射对新生儿获取食物、排出有害物质、注意环境中的刺激都有重要作用。
反射 吞咽 吮吸 和巴宾斯基 喷嚏
后习俗道德也称有原则的道德,这一水平道德的基本特征是以自觉守约、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判断道德价值。分为两阶段,前阶段是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基本特征是遵从社会契约,维护公共利益。
义务 习俗 伦理 守约 权力
实物概念是儿童早期掌握的主要概念,是基于实际可感知的物体所形成的对物体特征的直接反映。根据儿童概括特点的发展,可归纳出实物概念具有。因此,每个儿童所掌握的同一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同的,同一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掌握的同一概念的深度和广度也是不同的。心理实验表明:幼儿实物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开始,幼儿是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或在生活中直接感知到物体的实际联系来概括,只有把有关物体归在一起。然后,发展到能按物体的某一突出的非本质的特点来进行概括,形成初步的实物概念。最后,才学会按照物体的本质特征来进行概括,从而形成实物概念。
功用 反映 发展 实物概念 幼儿
矛盾依恋具体表现为: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的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矛盾依恋对婴儿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拥有矛盾依恋的婴儿被称为矛盾型婴儿(而这类婴儿大约占10%~15%。这类依恋具体表现为: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近母亲,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的交谈。这类依恋具体表现为: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为无依恋婴儿2。
依恋具体表现 反抗 型依恋这 婴儿 安全型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