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科普中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1心理学家们认为个体发展的本质就是变化性,广义的发展涵盖了两种最基本的变化:转换性变化和变异性变化。变异性变化是指变化偏离标准、常模、均值的程度。婴儿的伸手触摸行为、学步儿童行走准确性的提高、词汇量的增加以及获得优或差的学业成绩等都是变异性变化的实例。
伸手 变异性变化 均值 婴儿 广义
2017-12-27
研究者逐渐开始关注依恋现象在面临或者经历着分离、丧失体验(丧亲、退休、健康状况的下降等)的老年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将从老年人的依恋对象、依恋模式的分布、依恋的心理功能三个方面回顾目前老年依恋的特点。除了和其他年龄段的人共同拥有的依恋对象以外,研究发现老年人还拥有符号依恋,宠物依恋,祖孙依恋等不同的依恋对象。国外有研究者运用RSQ(Relationship ScalesQuestionnaire)对老年人四种依恋类型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老年人中漠型依恋所占比例为78%,安全型依恋占比为22%,这与Scharfe和Bartholomew以年轻人(其中安全型依恋占55%,冷漠型依恋占13%)为被试所测量的结果截然不同。
依恋关系 依恋对象 依恋类型 型依恋占 生活
1.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母亲在场使儿童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够在陌生的情境中积极地探索和操作。2.回避型依恋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自己玩自己的,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被称为无依恋婴儿。3.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母亲同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的态度,这种类型又叫矛盾型依恋,也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均属消极依恋,是不安全型依恋。2、早期依恋类型影响个体内在工作模式的形成。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以及依恋的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婴儿的情绪情感、性格特征、社会性行为和与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依恋类型 反抗型依恋 型依恋这 婴儿依恋 安全型依恋
3、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问题而发展任务与第3个问题息息相关。其中认为心理发展是阶段性的心理学家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等。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在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中产生的,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吸收和发展了经典精神分析和自我心理学思想。以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为例:第一阶段(0-1岁)发展任务:培养儿童对人和世界的基本信任,获得“希望”的品质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第二阶段(1-3岁)发展任务:发展儿童的自主性,克服羞怯感,获得“意志”的品质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
信任 发展 同一性 婴儿 孩子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型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社会背景中父母最先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由于气质在婴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理解和预测婴儿个性发展和社会相互作用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托马斯的统计,被研究的儿童中有40%属于第一种气质类型, 15%属于第二种气质类型, 10%属于第三种气质类型,余下的35%的儿童的气质属于三者之间的混合。布雷泽尔顿指出,活泼型和安静型婴儿的父母常常忧虑自己孩子的身心是否正常,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婴儿的气质是各不相同的,但这些婴儿都是正常儿童心理。3.巴斯的气质活动特性说美国心理学家巴斯用活动性、情绪性、社交性、冲动性为指标,将人的气质划分为活动性、情绪性、社交性、冲动性四种类型。
反应 婴儿 布雷泽尔顿 托马斯 抚养
科尔伯格扩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观点,定义了道德发展的阶段。为了证明这些阶段,科尔伯格使用了一系列两难问题,让不同的道德原则处于针锋相对的境地,比如:在一个两难问题中,一个叫做海因茨的人试图弄到药来挽救他患癌症的妻子。一个肆无忌惮的药剂师只有在海因茨付出此药师进价的10倍才肯把药卖给他。海因茨只有不顾一切,闯进了药店。
偷走 境地 挽救 比海因茨 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