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科普中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探测一号”卫星自立项开始,即完全按照卫星具体科学目标进行设计、研制,是中国首颗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实验卫星。而“探测一号”卫星则是以“双星计划”具体科学目标为基础,并以适应与满足其目标为前提进行卫星的设计和研制,“这在中国科学实验卫星研制领域还是第一次”。“探测一号”卫星运行轨道在中国迄今所发射的卫星中距地球最远,其主要任务是探测近赤道区磁场和粒子时空变化规律,分析由于太阳活动引起近地空间各种干扰活动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达到这一预期科学目标。”张永维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卫星探测的数据是真实的,以真正揭示所探测的地球空间环境变化的科学规律。
双星计划 发射 地球 太阳活动 张永维
2017-12-30
——冯泽芳人物百科:冯泽芳(1899.2.20-1959.9.22),字馥堂。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冯泽芳毕生致力于棉花科研、技术推广、农业教育,在划分中国棉区,倡导推广斯字棉、德字棉,鉴定与发展离核木棉,培养人才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 农学家 冯泽芳 划分 天资
2017-12-29
男,河北省满城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著名水文地质学家,工程地质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原名誉所长。张宗祜长期从事中国黄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第四纪地质研究,主持完成百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揭示了黄土湿陷力学变形发生机理,提出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基本模式和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类型分类体系,是世界首位发现黄土渗透性规律的地质学家。主编了《中国水文地质图集》《中国黄土类土工程地质图》《中国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毗邻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等。
中国黄土 国家自然科学奖 土壤侵蚀 地质 张宗祜
曾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学及植物遗传系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兼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农业物理气象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代主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顾问。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荣誉理事长,《原子能农业应用》、《核农学报》主编。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兼任 农学家 力量
——邵象华人物百科:邵象华(1913.2.22-2012.3.21),浙江杭州人,钢铁冶金学家、钢铁工程技术专家,中国钢铁冶金工程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邵象华设计并主持建设了中国第一座新型平炉,邵象华先后开发了超低碳不锈钢、含稀土和铌的钢种及新型合金的生产工艺,创立了从废钢渣和铁水中提取铌的独特工艺,开发了用氧气转炉冶炼中碳铁合金、转炉炼钢底吹煤氧等项重大工艺,并开展了有关的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工程院 中国钢铁冶金工程 合金 工程技术 炼钢厂
一个科学工作者,一生的经历就好像是一出戏,这出戏演出要成功,有两个必需的条件:其中之一就是要有一个舞台,对我来说,这个舞台是科学院和大气物理所给我的。——叶笃正人物百科:叶笃正(1916.2.21—2013.10.16),又名叶平斋,出生于天津,祖籍安徽省安庆市,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并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叶笃正早期从事大气环流和长波动力学研究,提出长波能量频散理论。20世纪50年代,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季是热源的见解,由此开拓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研究和青藏高原气象学。提出北半球大气环流季节性突变并引发一系列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变化研究 叶笃正 大气环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