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科普信息化建设2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1976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曾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同时担任过多个卫星型号和飞船的总设计师。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7-09-11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进入同济附中,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每一个人在追求小我的同时,心里也要有大我——即便在困境中,也要有一个承担起天下的雄心壮志。曾获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等奖项。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
一直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工作,历任箭体结构室副主任、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室副主任、主任,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等职,在型号中历任主管设计、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火箭总设计师。
太空 总体设计部 运载火箭
教育是对人的,影响要更加深远,教育创新成果的真伪优劣需要更长时间的实践检验。现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 、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83年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毕业,旋即入伍服役。1993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同时升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开始任教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及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1999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