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口雌黄”,现在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任意歪曲。但它的本意,却和古代的书写习惯有关。古人用黄纸写字,一旦写错,就用一种叫“雌黄”的黄色矿物颜料涂抹掉,然后重写。因为涂改太过方便,后来就引申为轻易推翻自己说过的话,不负责任。
化学放大镜:
“雌黄”是什么?它是一种橘黄色的矿石,化学成分是三硫化二砷 (As₂S₃)。它和另一种常一起被发现的红色矿物雄黄(主要成分为四硫化四砷 As₄S₄)是“兄弟矿物”。
古老的“涂改液”原理:
颜色遮盖(物理原理):雌黄本身颜色鲜艳,研磨成粉末后具有很强的遮盖力。古代书写用的墨是黑色的(主要成分是碳),而纸是黄色的。用黄色的雌黄颜料,可以很方便地覆盖掉黑色的错字,与黄色的纸背景融为一体,达到“修正”的目的。
化学“剧毒”警告:雌黄和雄黄都是含砷(As)的化合物,而砷是众所周知的剧毒元素。古装剧里常出现的“鹤顶红”,其主要成分就是不纯的三氧化二砷(As₂O₃)。虽然雌黄(As₂S₃)的毒性相对较低,但长期接触或误食,同样会导致慢性砷中毒。所以,古人用的这支“涂改笔”,其实是带毒的!
“化”龙点睛:
从“雌黄”到“雄黄”,还有一个著名的习俗——“喝雄黄酒”。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本意是想利用雄黄的“毒性”来杀菌驱虫。但现代科学证明,雄黄加热后,其含有的不稳定四硫化四砷会分解,容易被氧化成毒性剧烈的三氧化二砷。所以,“喝雄黄酒辟邪”非但没有科学依据,反而等于是在“服毒”,是绝对不可取的危险行为!
互动话题: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的“文房四宝”背后,也藏着有趣的化学知识吗?(比如:墨、砚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