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5月,中国科学院成立由有关专家负责的卫星本体和地面设备、生物等四个工作组,组织有关人员讨论,草拟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初步方案,由钱骥等直接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当周总理知道钱骥姓钱时风趣地说,我们的卫星总设计师也是姓钱啊,我们搞尖端的,原子弹、导弹和卫星,离不开“钱”啊。
在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钱三强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骥是中国空间技术重要开拓者、东方红一号卫星方案总体负责人。

图:“两弹一星”元勋中的“三钱”(图片受版权保护)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籍贯浙江吴兴,生于浙江绍兴。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学习、工作,获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组织开展氢弹的预研工作,为氢弹研制做了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成功研制了氢弹。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浙江杭州人。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后加入加州理工学院,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他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莫基人之一,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是中国航天事出莫基人。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图:国际编号为3763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钱学森星"(图片受版权保护)
钱骥(1917年12月27日-1983年8月18日),江苏金坛人。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理化专业。作为我国空间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遥测、电源、环境模拟等卫星关键技术研究,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方案的总体负责人,为我国空间技术早期的发展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