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这个词,咱们在生活中常常听到。亲戚、朋友、同事中,总有人被这个问题困扰。它到底是怎么回事?中医和西医的看法有什么不同?治疗和预防方法又该怎么选?今天,就让我们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这件事儿说个明白。
现代医学(西医)是怎么看待冠心病?
冠心病到底是什么?
冠心病,在现代医学中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顾名思义,就是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出了毛病。
你可以把心脏想象成一座不停地工作的“水泵”,这个”水泵”的运转本身是需要损耗大量能量,其能量来源就是依靠心脏的冠状动脉这个输油管不断输送输送燃料,如果这些管道里生了锈、结了垢,变得狭窄甚至堵住,那么心脏这个泵就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和氧气,工作起来就会吃力,甚至“罢工”,这就是我们说说的冠心病。
哪些人容易得冠心病?
冠心病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尤其“偏爱”某些人群。现代医学总结出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
年龄与性别:男性超过45岁、女性超过55岁(或绝经后)风险上升。女性在绝经前有雌激素“护体”,发病率较低,但绝经后就需要格外留意。
血脂异常:尤其是“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之一。
高血压:血压高,血流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就大,容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给“垃圾”沉积创造条件。
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进程。
生活方式:吸烟、肥胖、缺乏运动、长期精神紧张、不健康的饮食等都是重要推手。
这其中,年龄、性别和家族史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但血脂、血压、血糖和生活方式,却是我们能够主动管理的“可控因素”。
身体发出这些信号,你要警惕!
冠心病最典型的症状是心绞痛,通常表现为:
胸骨体之后,出现压迫感、紧缩感、闷痛或烧灼感,就像有块大石头压着,疼痛可能辐射到左肩、左上臂、后背、脖子、下巴,甚至牙疼(所以莫名牙痛也要警惕心脏问题)。通常在体力活动(如爬楼、快走)、情绪激动、饱餐或寒冷时诱发。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特别注意:如果胸痛剧烈且持续不缓解(超过15-30分钟),伴有大汗、恶心、濒死感,一定要立刻拨打120,这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
怀疑冠心病,该做哪些检查?
如果出现相关症状或有高危因素,医生通常会建议以下检查来明确诊断:
心电图:最基础、快速的检查,可发现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
心脏超声:就像给心脏做“B超”,能看到心脏结构、大小、收缩功能是否正常。
运动负荷试验:让你边运动(如跑步机)边做心电图,观察心脏在负荷下的供血情况。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无创检查,打一针造影剂然后做CT,能清晰看到冠脉有没有狭窄,适合初步筛查。
冠状动脉造影:这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属于有创检查,通过手腕或大腿的动脉送入一根细导管,直接向冠脉内注射造影剂,在X光下动态显示血管情况。哪根血管、堵了多少、位置在哪,一清二楚。
现代医学是怎么治疗冠心病?
现代医学治疗讲究“分层施策”,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方案:
生活方式干预:这是所有治疗的基础!包括戒烟限酒、合理饮食(低盐低脂低糖)、控制体重、规律运动、保持心态平和。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防止血栓形成。
调脂药物:主要是他汀类,强力降低“坏胆固醇”(LDL-C),稳定斑块,甚至逆转斑块。冠心病患者要求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严重冠心病需要将LDL-C控制在1.4mmol/L以下,甚至更低。
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CEI/ARB)类药物:降压、保护心脏和血管。
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能快速扩张血管,缓解心绞痛。
血运重建治疗(俗称“做手术”):
介入治疗:主要通过“放支架”疏通狭窄或闭塞的血管。通过导管技术把支架或药物球囊送到血管病变部位,然后球囊加压血管,把血管撑起来,恢复血流。还包括旋磨、震波等各种技术。
搭桥手术:取患者自身其它部位的一段血管(如内乳动脉、桡动脉、大隐静脉等),称作“移植血管”,将这根移植血管的近端通过主动脉部位打个洞与主动脉连接,这根移植血管的远端与堵塞的血管下游连接,重新建一座“高架桥”,让血液绕开堵塞段。搭桥手术适合给哪些血管病变严重不适合“放支架”、多支血管病变或“放支架”后不理想血管又堵塞的病人。
传统医学(中医)如何看待冠心病?
中医文献中并没有冠心病病名的记载,根据其症状归属于中医中“胸痹”、“心痛”、“真心痛”的范畴。胸痹之病名,最早见于《灵枢·本脏》:“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设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专篇,并将胸痹的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即心肺阳虚,下焦阴寒之气上袭,并创制瓜蒌薤白剂以治疗胸痹。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绪波动、过度劳累、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其根本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指心脏的气、血、阴、阳不足;“标实”则主要是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病理产物阻塞了心脉,不通则痛。
治疗方法: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方法丰富多样:
中药汤剂:根据个人不同证型开具方药。比如著名的“瓜蒌薤白白酒汤”就是通阳散结、豁痰宣痹的经典方剂。
中成药:如速效救心丸、宽胸气雾剂、复方丹参滴丸等,方便急救或长期调理。
针灸:针刺内关、膻中、郄门等穴位,能有效宽胸理气、活血通络,缓解心绞痛。
其他疗法:穴位贴敷、按摩、气功(如八段锦、太极拳)等,也能调节气血,改善体质。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
很多人问:中医和西医,我该怎么选?它们冲突吗?
答案是:不冲突,而且可以完美互补。
急症、重症阶段:西医的优势无可替代。比如急性心肌梗死,第一时间通过介入手术打通血管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此时,西药的强效降压、降脂、抗血小板作用也是稳定病情的基石。
稳定期、康复期及预防:中医的优势凸显。中医药在改善症状(如胸闷、心慌、乏力)、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西药副作用、稳定斑块、延缓疾病进展、调节全身机能等方面效果显著。
特殊人群:对于放不了支架、做不了搭桥的弥漫性病变患者,或对西药耐药、有出血风险的患者,中医药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选择。
最佳策略是:在规范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调理,“两条腿走路”,实现“1+1>2”的效果。但切记,一定要找正规医院的专业医生咨询,切勿自行用药或偏信偏方。
预防胜于治疗:守护心脏健康指南
冠心病是可防可控的,记住这几点,保护好你的心:
管住嘴: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白肉(鱼禽),少吃红肉、加工肉、油炸食品和甜食。限盐限油。
迈开腿: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
控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4以下。
戒烟限酒:吸烟是万恶之源,必须戒掉。酒精也要严格控制。
好心态:避免长期紧张、焦虑、愤怒,学会减压,保持心态平和。
定期查:尤其是有高危因素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
总之,面对冠心病,我们无需过度恐慌。它更像是一个生活方式病,是我们身体发出的警示。无论是借助西医的精准直接,还是中医的整体调理,最终都需要我们每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通过积极、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规范治疗,完全能够与之和平共处,享受健康、高质量的生活。
作者:
谢洋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心血管科 在读博士研究生
审核:
陈步星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心血管科 主任医师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