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详情
锂金属电池寿命延长3倍?我国团队用“复合铠甲”锁住枝晶生长
来源:Engineering前沿上传时间:2025-10-16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你的手机用两年后是不是一天充三次?电动车开三年续航就打五折?这些问题的核心藏在电池材料里——科学家早就盯上了“锂金属”这种“能量巨人”,它的理论容量是现在主流石墨电池的10倍,一旦实用化,手机续航可能一周一充,电动车续航轻松超1000公里。但锂金属电池有个致命缺点:充放电时会“长刺”,这些叫“枝晶”的小晶体越长越尖,可能刺穿电池隔膜引发短路,甚至爆炸。近日,我国学者在《Front. Chem. Sci. Eng.》发表研究,通过在锂金属表面构建Al-Li/LiF复合人工界面层,给锂金属穿上“软硬兼施”的“复合铠甲”,让电池循环寿命从600小时飙升到2300小时,全电池容量保持率提升15.5%。

电池里的“小刺”:枝晶为什么是“安全杀手”?
锂金属电池被称为“下一代电池之王”,理论容量高达3860 mAh·g⁻¹,是石墨阳极的10倍。但它有个“暴脾气”:每次充放电,锂离子会在锂金属表面沉积,就像冬天水管结冰,有时结成光滑的冰面,有时却长出尖尖的“冰刺”——这就是枝晶。

枝晶的危害可不小。首先,它会“戳破”电池内部的隔膜,正负极直接接触导致短路,手机鼓包、电动车自燃 often和这有关;其次,枝晶断裂后会形成“死锂”,就像没用完的牙膏挤不出来,电池容量越来越低;最后,锂金属和电解液会持续“打架”(副反应),电解液越用越少,电池寿命跟着缩水。传统锂金属电池在0.5 mA·cm⁻²电流下,循环寿命通常只有600小时,还没等发挥“能量巨人”的实力就“罢工”了。

给锂金属穿“铠甲”:Al-Li/LiF复合层如何“软硬兼施”?
为了驯服枝晶,科学家试过不少招:电解液加添加剂、换固态电解质……但要么“有效期”短,要么“成本太高”。我国团队另辟蹊径:给锂金属表面直接“镀”一层复合铠甲——Al-Li/LiF复合人工界面层。

这层“铠甲”是怎么造出来的?说简单也简单:把AlF₃粉末溶在二甲醚溶剂里,涂在锂箔表面,加热后发生化学反应,原位生成两种关键成分:Al-Li合金(Li₉Al₄)和LiF。Al-Li合金像“软甲”,柔韧性好,能缓冲锂金属充放电时300%的体积膨胀(相当于气球吹大3倍再缩小,“软甲”不会裂);LiF像“硬壳”,机械强度高(杨氏模量53.3 GPa,是纯锂的48倍),能物理阻挡枝晶往外“刺”。

更关键的是“铠甲”厚度要刚刚好。团队测试了不同浓度的AlF₃,发现20微米厚的复合层(简称LAF-20)效果最好:太薄挡不住枝晶,太厚会阻碍锂离子移动。这层20微米的“铠甲”,让锂离子传输速度变快(电荷转移电阻Rct从343.40Ω降到58.36Ω,相当于高速公路从单车道拓宽到六车道),同时电子“过不去”(LiF是绝缘体),避免电解液和锂金属直接接触“打架”。

实测数据说话:循环2300小时,容量保持率提升15.5%
“铠甲”效果到底怎么样?实验数据最有说服力。

在对称电池测试中(模拟电池充放电循环),没穿“铠甲”的纯锂对称电池,在0.5 mA·cm⁻²电流下只能循环600小时,电压就开始剧烈波动(枝晶刺穿隔膜的前兆);穿了LAF-20“铠甲”的电池,循环2300小时后电压依然稳定,相当于“原来只能用600天的电池,现在能用2300天”。

全电池测试更贴近实际应用。用磷酸铁锂(LFP)做正极时,穿“铠甲”的电池在1C倍率下循环300次,容量保持率75.5%;没穿“铠甲”的传统电池,容量保持率只有60%。换成高镍正极(NCM811),差距更明显:传统电池150次循环后容量就“跳水”,穿“铠甲”的电池300次后还能保持137 mAh·g⁻¹的容量。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铠甲电池”离我们还有多远?
这层“复合铠甲”不光效果好,还“接地气”。一步涂覆加热的工艺,不需要复杂设备,成本低,容易大规模生产。未来,它可能让锂金属电池真正“走出实验室”:电动车续航从现在的600公里提升到1000公里以上,储能电站寿命延长3倍,手机、无人机等便携设备“一周一充”不再是梦。

当然,技术还有优化空间:比如在极端温度(-20℃或60℃以上)下,“铠甲”的稳定性如何?团队表示,下一步会测试复合层在宽温区的表现,让“铠甲电池”适应更多场景。

或许过不了多久,你买电动车时,销售会说:“这款用了‘复合铠甲’电池,充一次电跑2000公里,用5年容量不掉!”——那可能就是这项技术在默默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