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详情
【心理科普】李不言 | 论精神防御机制 ⑦:投射
来源:李不言上传时间:2025-10-16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心理科普】李不言 | 论精神防御机制 ⑦:投射

——从“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到“世界是我的一面镜子”



当精神病学进入21世纪时,弗洛伊德学说的许多部分可能会被抛弃,但关于防御机制的阐述却不会。

—— 范伦特(G.E.Vaillant,1992)




今天我们再来介绍在所有防御机制中堪称最具“戏剧性”,让各个流派的心理学研究者兴趣盎然(后现代心理学尤其重视对投射现象的研究),也是在人们日常口语中使用率最高的一个机制,这就是投射(Projection)。

投射,也叫外射,一般是指个人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过失或不喜欢、不接纳的自身性格、态度、意念等,投射到别人身上或外部世界去,从而坚信和断言别人是这样的,以免除自责的痛苦。

投射的目的是利用别人做“替罪羊”,从而把自己不好的一面伪装起来。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属于这种作用。

阿Q之所以会坚信,“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也是缘于这种机制的作用;于是,“为惩治他们起见,所以他往往怒目而视,或者大声说几句‘诛心’话,或者在冷僻处,便从后面掷一块小石头。”

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

当我们与朋友在外面一块儿吃饭而不愿付账时,我们会感觉自己显得过于小器,为了让自己内心感到好受些,就把吝啬的恶名加在一同吃饭的其他人身上。

我们尝试给出一个简单的公式:投射=“己所不欲,施于人” 把自己身上容不下的东西丢到别人身上,再指着对方喊:“看,TA就是那样!”

所以,当我们感到排斥某个人的时候,实质上是在排斥自己身上的某些东西。

有必要指出的是,投射其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投射主要是指在某种环境下个体按照自己的心情、动机、欲望等去觉知情境。精神分析中所研究的投射现象,基本都是狭义投射;而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投射则更多是广义投射。这个问题我们会在文章最后用一首诗做简单解读。




一、 投射的本质与心理动因

投射就如同一部心理上的“投影仪”,将我们内心世界中不愿承认、令我们痛苦或难堪的内容(通常是属于“自我”的部分),当作一部电影,投射到外部世界(通常是他人)这块“银幕”上。于是,我们坚信不疑地认为是“银幕”上的人物和故事本身出了问题,从而避免了审视和面对自己内心“放映机”的焦虑与痛苦。

1. “内部危险”的外部化投射的根本动力,是将内在的心理冲突和无法接受的冲动,转化为一种外在的、似乎来自他人的威胁。这极大地降低了处理的难度——与外部敌人斗争,远比审视和批判内在的自我要轻松得多。

2. 维护自我统一感当我们的某些想法、欲望或特质(如嫉妒、贪婪、性冲动)与理想的自我形象或社会规范(超我)严重冲突时,会产生强烈的认知失调和羞耻感。通过投射,我们将这些“坏”的部分从自我中剥离出去,从而维持了一个“好”的、统一的自我感。

3. 逃避超我的谴责正如本文开头所举的梦境例子,超我(道德良心)会严厉谴责某些本我(原始欲望)的冲动。为了既满足欲望又逃避谴责,自我便“狡猾地”将欲望“栽赃”给别人—— “不是我有了邪念,而是别人正在行邪恶之事。” 这样,自我既间接地满足了欲望(通过观看或谴责),又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




二、 投射的典型表现与形式

开场我们所举的例子已经覆盖了投射最主要的几种形式:

1. 经典投射——指责他人拥有自己的缺点

这是最普遍的形式,即“五十步笑百步”。

“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个本身就有算计和背叛倾向的人,会毫无根据地怀疑他人的忠诚,认为周围的人都在盘算着如何利用他。

职场与家庭:自己能力不足、对工作懈怠的员工,最常抱怨同事“不合作、拖后腿”;一个自己可能有出轨念头的伴侣,反而会疯狂地猜忌和指控对方不忠。

2. 病理性投射——幻觉与妄想

在严重的精神障碍中,投射会变得僵化且脱离现实。出现被害妄想症状患者将自己内在的攻击性和敌意投射出去,从而坚信外界有人(如邻居、政府、外星人)正在密谋迫害他。他所感知到的威胁,其实是他自身无法承受的攻击冲动的倒影。

3. 性心理投射——阿Q的性道德

在上一期介绍“合理化与理智化”时,我们着重分析了阿Q的防御机制案例。同样,在投射机制的运作上,阿Q也堪称是教科书级别的。

阿Q有着无法被满足的性欲望,他自己觉得这是令人羞耻和罪恶的。为了处理这种身心冲突,他通过一种 “反向形成”与“投射”的结合来防御:首先,他压抑自己的欲望,表现出极端的“道德洁癖”(反向形成);继而,他将自己被压抑的、无处不在的性冲动,投射到所有和尚和尼姑,甚至是所有男人和女人身上,坚信他们都是充满邪念、行为不端的人。这样,他就可以通过“怒目而视”、“说诛心话”、“掷小石头”等“正义”行为,来象征性地表达和宣泄自己被压抑的欲望,同时获得道德优越感。

4. 临床常见“投射套餐”

本文开始我们举的付账的例子就非常生活化。我们不愿承认自己“小气”(这损害自我形象),于是便将“吝啬”的标签贴给同伴,从而感觉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内心得以平衡。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常见的投射表现,我们用下表列出,以方便大家对照理解。




心理学上经常采用的罗夏墨迹测验,就是利用了情感的广义投射——被试所见皆为自己内心。如:看到的墨迹是“两只熊在拥抱”= 渴望亲密关系。



三、 投射的双重作用:自我保护与关系毒药

1. 脆弱的自我保护

在短期内,投射确实能快速降低焦虑,保护个体免于被内在的冲突所压垮。它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解释框架,让复杂痛苦的内心世界变得“清晰明了”。

2. 人际关系的破坏者

首先,会制造误解与冲突射是人与人之间产生误解和敌意的核心心理根源。我们是在与自己创造的“幻象”作战,而非与真实的他人相处。

其次,会阻碍自我成长长期依赖投射,会使人完全失去自我反省的能力。所有问题都是“别人的错”,个人便失去了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第三,会形成恶性循环你的投射性猜忌可能引发对方的反感与防御,对方的行为又反过来“证实”了你的猜忌,形成自我应验的预言。





四、 如何识别与超越投射

1. 培养深刻的自我觉察当我们对他人产生强烈的、特别是负面的评价或情绪时(如“他特别自私/刻薄/虚伪”),这是一个关键信号。停下来问自己:“我是否在某些时候,也拥有同样的特质?” 这是一个需要巨大勇气的提问。

2. 理解情绪的指引作用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你所抗拒的,会持续存在。” 我们最反感他人的地方,往往恰恰是我们无法接纳自己的部分。他人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自身的“阴影”。

3. 接纳人性的复杂与完整认识到“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光明与阴暗的一面。允许自己有不那么“高尚”的想法和感受,这本身就不是罪过。接纳自身的“阴影”,是停止将其投射出去的前提。

4. 寻求专业帮助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像一面干净、不扭曲的“镜子”,帮助来访者看到自己的投射模式,并理解其背后的情感冲突,从而逐渐收回投射,更真实地面对自己和他人。

五、本节总结

本文开头的一句话,其实我们已经道破了投射的全部玄机——

当我们感到排斥某个人的时候,实质上是在排斥自己身上的某些东西。

投射,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心灵为了自我保护所能达到的巧妙与自欺欺人的程度。它告诉我们,我们眼中的世界,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客观现实,而是一幅经过我们自身情感、欲望和恐惧精心渲染过的画卷。

真正的智慧与成熟,不在于彻底消除投射——因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于拥有不断审视那部内心“投影仪”的自觉与勇气。当我们学会分辨什么是银幕上的幻象,什么是手中的机器时,我们才能开始与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他人,以及那个完整而非完美的自己,达成更深层次的和解。

世界不过是一面巨型投影仪——

我们眼前的世界,

就是我们内心的样子,

一切的喜怒哀惧、爱恨情仇,

都有我们的内心来建构和完成;

我们眼前的各种美好,

都是我们内在的修为;

我们眼里对方的污点,

常是自己内心还没擦干净的屏幕。

当你再次伸手怒指时,

不妨弯一下手腕,

让那束光折回来——

照见自己,也照见所有值得被原谅被深爱的人性。

(未完待续。参考资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谁之错:四句话点透心理学》《让心回家:系统主义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初探》。本文原创文字版和视频陆续发布于科普中国、心理学家李不言百家号等。部分插图选自网络,侵删)

怎么样?心理学是不是很有趣、很精彩?

除了本文所列举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您还见过哪些投射的生动例子?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宝贵观察和思考。让我们一起携手,让心理学关爱更多的人。

文章和视频如果能入您法眼,请用您带有余香的手推荐、点赞或转发,您的支持和鼓励是小编持续发文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