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库尔勒市是其州府,因逗留时间有限,我只能游览离驻地最近的3个景点:铁门关、博斯腾湖和丝绸之路·长城文化博物馆。

图1 铁门关
图2 将军楼
铁门关
阳关引
峭壁横天险,峡谷托云霭。驱车揽胜,俯凝视,涛声湃。隘口丝路护,胡虏止关外。战马嘶,铁门锁钥势犹在。
往事畅飞绪,班超帅;岑参边塞诗苍劲,悲豪迈。朗俊名千古,武烈魂崇戴。侧耳听,风厉似歌旧慷慨。
从库尔勒市区向北驱车八公里,行到路的尽头,一座高大的赭红色门楼挡在眼前,门楼上三个苍劲的大字仿佛告诉你:“‘铁门关’到了”。
铁门关,中国古代26座名关之一,因关口险固而得名。铁门关扼孔雀河上游陡峭峡谷的出口,曾是南北疆交通天险要冲,古代“丝绸之路”中道咽喉,号称“天下最后一关”。峡谷名叫铁关谷,又称遮留谷,两边的崖壁如刀劈斧砍,深不见底,谷底是奔腾的孔雀河,绵延约15公里,冲出关口后直奔库尔勒。
关楼旁边是一座将军楼,登楼四处眺望,楼前是开阔的焉耆盆地,楼后则是仅容一骑通过的铁关谷。难怪晋代在这里设关时,要以“铁门”命名,历代兵家更是将这里视为必争之地。
将军楼上的陈列室用文字、图片和实物介绍铁门关的历史和各种传说,张骞、班超等历史人物在这里留下过足迹,岑参、玄奘等文化名人在这里写下了诗篇。案桌上摆放的地图,标注着从龟兹到敦煌的驿道,仿佛古代的将军正凝视它指挥作战。展柜里泛着铜锈的唐代马镫,让人联想起岑参笔下“飒飒胡沙迸人面”的诗句。
东汉永元六年(公元94年),班超带领军队修筑了遮留谷的马道,率部镇守铁门关,以36骑平定西域,饮马孔雀河畔欢庆胜利。闭目遐思:匈奴铁骑携滚滚烟尘沿孔雀河袭来,班超率部勒马崖边怒目而视,来势汹汹的敌寇望而却步,丝路中道咽喉由此始终把控在中原王朝手中。
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冬,岑参随军首次出塞,在铁门关写下了流芳千古的边塞诗《题铁门关楼》:“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他以悲天怜人的家国情怀描述了西域边疆的艰苦环境,吟诵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坚强意志。
如今,铁门关昔日的烽火已化为怡人的秋风拂过,峡谷里波涛拍岸的回声,仿佛在述说那开疆拓土、戍边守关的动人故事。
图3 博斯腾湖莲花海
图4 孔雀河源头
博斯腾湖
西湖月
戈壁骤现葱茏,喜风拂苇梢,靛波微皱。雪融天脉,斯年融汇,博斯腾就。莲开三色艳,映得镜面玲珑剔透。打卡地,孔雀雕塑,本是河水源首。
遥忆汉书存载,近海水多鱼,古境今有。天山绵耸,冰峰凝玉,伴湖长守。快艇芦径越,听惊鸥掠船扰幽秀。振翅远,携景随波,故事传走。
博斯腾湖位于巴州博湖县境内的焉耆盆地,离铁门关直线距离只有十几公里,但绕一大圈开车过去却需要一个多小时。从苍凉、炎热的戈壁突然进入一片清凉、葱茂的绿洲,着实让人惊喜。
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水域面积1646平方公里,由于湖面太大,游人通常都选择离库尔勒最近的莲花湖游览。莲花湖湖水靛蓝,水道两边长满了密不透风的芦苇,乘坐快艇蜿蜒曲折飞驰,除了爽,还是爽。
《汉书·西域传》载,“焉耆国王至员渠城,南至尉犁百里,近海水多鱼”,此处的“近海”就是指博斯腾湖水域。湖的西北方向是巍峨的天山山脉,抬眼望去,连绵不断的峰顶尽是皑皑积雪、耀眼冰川。莲花湖的水实在是太纯净了,由此成就了核心景区一大片盛开的睡莲——莲花湖也因此而得名。这些睡莲有的开白花,有的开红花,还有的开粉红色花,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煞是好看。
离睡莲花海不远的地方有一条浮船,船上耸立着一座银白色雕塑,近看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孔雀,雕塑基座上书有“孔雀河源头零公里”8个大字。美丽的孔雀河就是从这片湖沼开始它的旅程,通过铁门关峡谷流入库尔勒,继而滋养整个巴州民众。
博斯腾湖所在地属南天山造山带中的山间断陷盆地,距今250万年前开始的新第三纪末新构造运动,将这里“挖”出了一个大坑——焉耆盆地,天山山脉的冰川积雪融化后,经开都河等水系“填”进这个大坑,最终演变成博斯腾湖。
离开莲花湖时,一群湖鸥从头顶掠过,仿佛要把博斯腾湖美丽的传说带到远方,讲给更多的人听。
图5 丝绸之路·长城文化博物馆
图6 博物馆外景
丝绸之路·长城文化博物馆
入塞
筑烽台。借天光,仿古垓。看夯墙肌理,红柳嵌尘埃。人暗回。影暗回。
触屏丝绸路徘徊。引驼铃,风里漫来。兵营糜袋简竹开,诗咏怀。史咏怀。
有关长城文化的博物馆,全国有很多,但坐落在巴州尉犁县的丝绸之路·长城文化博物馆却独具特色:黄土夯筑的墙面泛着沙砾的光泽,粗糙肌理里嵌着几缕红柳枝,仿若一组从孔雀河畔移植过来的唐代烽燧。
人们常说,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其实,新疆自汉代就开始修筑长城,汉宣帝时,长城设施已遍及天山南北,之后的各朝历代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增修、递补。
新疆现存汉唐至清代长城遗迹共212处,包括烽燧、戍堡等多种类型,分布于全疆10个地州市,仅尉犁县就有11座沿孔雀河而建的烽燧。这些烽燧遗址是中国长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丝绸之路”的交通畅达、保障国家对西域的有效管辖作用重大。由此可见,在这里修建长城文化博物馆,有着格外特殊的意义。
博物馆展陈共分5大部分:众志成城,同心共筑,传承文明,伟大复兴,命运与共。除文物、实物、图文展板、视频外,展厅还充分借助虚拟现实、裸眼3D等数字化场景,通过触摸屏、声音感应等多媒体手段,介绍长城建造历史,传播长城文化知识,宣传长城作用功绩,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从山海关到西域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景观,感受万里长城不同地段的独特魅力。
走进展厅,如同穿越时光隧道,阳光透过烽燧的缝口,照在复原的唐代士兵铠甲上,泛着幽暗的绿光,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镇守边关、防敌偷袭的夜晚。触摸墙上的互动屏,指尖划过的地方,银屏马上“生”出一条从长安到西域的商路,驼铃声沿着“丝绸之路”一路飘了过来。
复原的戍卒营房,土炕上铺着粗麻布,墙角堆着半袋糜子,伸手触碰挂在墙上的竹简,投影立刻展开一首唐代汪遵写的《咏长城》七绝:“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离馆时,大门闭合的玻璃钢门把我拉回现实,呼吸着自由、宁静的口气,不禁感慨万千:活在和平、幸福的今天,真好!
苏青,曾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编辑部编辑,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继续教育学院暨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科技导报社副社长、副主编,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副主任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