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详情
【教视科普】师徒三人,拿下诺奖!
来源:武汉教育电视台上传时间:2025-10-09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今年,

是量子力学诞生百年。

在这个领域,

增添了新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欧洲中部时间10月7日11:45,

瑞典皇家科学院

将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

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

米歇尔·H·德沃雷特(Michel H. Devoret)

与约翰·马丁尼斯(John M. Martinis),

以表彰他们

“发现了电路中的宏观量子力学

隧穿效应和能量量子化。”

 

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主席

奥勒·埃里克森(Olle Eriksson):

“能够庆祝百年历史的量子力学

不断带来新的惊喜,

这真是太棒了。

量子力学也是极其有用的,

因为它是所有数字技术的基础。”

 

猜一猜,

三位获奖者什么关系?

Hi,他们是师生关系哟!




一、科研,就是要遇到能齐心协力的人

 

1984年和1985年,

克拉克带着他的博士后德沃雷特和学生马丁尼斯,

对由超导体构建的电子电路做了一系列实验,

证明了量子世界不仅存在于微观世界,

它的奇异特性还可以在像手掌那么大的

宏观系统中具象体现出来。

 

获奖者: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 

国籍:英国

出生:1942年

学位:英国剑桥大学 博士学位

现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教授

科研能力:他是超导电子学与量子器件实验研究的先驱之一,尤其在超导量子干涉器件(SQUID)与宏观量子效应实验方面做出了奠基性工作。



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


获奖者:米歇尔·H·德沃雷特(Michel H. Devoret) 国籍:法国

出生:1953年

学位:法国巴黎南大学(现巴黎萨克雷大学) 博士学位

现职:美国耶鲁大学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教授

科研能力:他是量子电路与量子测量理论的权威,擅长将抽象的量子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验设计。



米歇尔·H·德沃雷特(Michel H. Devoret)


获奖者:约翰·马丁尼斯(John M. Martinis) 

国籍:美国

出生:1958年

学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博士学位

现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教授

科研能力:他是超导量子比特与量子计算实验的领军人物,其团队在谷歌量子计算机“悬铃木”(Sycamore)的研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约翰·马丁尼斯(John M. Martinis)


二、他们,在人类尺度上观测到量子力学

 

核心问题一:什么是“隧穿效应”?

通俗地讲,就是崂山道士念个咒语,然后,穿到墙的另一边了。注意,这可不是“魔法”,这是量子力学的基本特点。

在量子力学中,一个基本粒子的位置在空间上是弥散的,碰上一堵墙时,它有一部分几率是在这儿,有一部分的几率直接跨过去了,墙对它来说没有任何影响。

今年诺奖涉及的“宏观量子隧穿”,就是说隧穿效应达到了可以宏观观测的程度,即毫米级甚至更大尺度上。

我们身边能见到的宏观量子效应存在于超导体中。

 

核心问题二:什么是“能量量子化”?

是指能量只能按一份一份地变化,

而非连续变化。

“量子力学”这一名称的由来,

正是因为在微观过程中的能量

是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包”的——量子。

就像运动员跳高,在一般条件下,那肯定是连续跳的,把跳高横杆往上调,运动员可以跳一个连续的数值。但是,在量子条件下,那就得跳固定的高度,譬如说,可以跳10cm、20cm、30cm,但是不能跳15cm。


三位诺奖得主,

第一次观察到宏观电路

也存在这种量子化行为,

可以借此进行精准的能量和信息传输和校准。

 

三、学术谱系,“名师出高徒”与“师生强强联合”

 

师徒三人组共享大奖,

这样的学术传承,

在诺奖得主中并不罕见,甚至常见。

“名校出名师、名师出高徒”,

在科学领域显得尤为突出。

一是,名师自身水平高超,处于学科前沿,

往往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

二是,名师往往能吸引最优质的学生,

形成高质量的师生匹配;

三是,名师掌握着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人脉,

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从传承到创新,

这正是学术谱系的重要性。

 

当然,

在“学术谱系”繁荣的同时,

“近亲繁殖”可能导致马太效应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在学术生涯的不同阶段,

青年仍应积极寻求多个学术谱系的交叉融合,

而非局限于单一领域。

通过汇聚多样的学术方法和思路,

突破自身的舒适区域,

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四、华裔科学家,获得过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5年,

德国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在黑尔戈兰岛

建立矩阵力学。

这一事件被公认为现代量子理论正式形成的起点。

至今,整整一百年。

 

1957年,

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

因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并不守恒一同获奖;

1976年,

丁肇中因发现了

全新的基本粒子J/ψ,

与伯顿·里克共同获奖;

1997年,

朱棣文因发明了

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

与克洛德·科昂-坦诺奇、

威廉·菲利普斯共同获奖;

1998年,

崔琦与霍斯特·施特默、

罗伯特·劳克林共同发现

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为凝聚态物理学开辟了新的重要研究方向而获奖;

2009年,

高锟因在

“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

取得的突破性成就获奖;

……


 

五、全球科学家,需携手攀登科技高峰

 

2025年,

英法美三国师徒科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类,

正迎来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

我们需要更高的算力、

更高的存储密度、

更低的功耗,

量子计算机将成为重要的解决路径。

 

The meaning of the world must lie outside the world.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科技自立自强,

是科技交流合作的前提和保障;

科技交流合作,

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科学家的交流,

不同行业的碰撞,

全球国家的合作,

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