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冬季节的脚步临近,儿科门诊的就诊量开始逐步攀升。除了大家熟知的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还有一种被称为 “婴幼儿肺炎之王” 的病原体正悄然活跃 —— 它就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数据显示,几乎所有儿童在 2 岁前都会至少感染一次 RSV,部分婴幼儿可能从初期的 “轻微感冒症状” 快速进展为重症肺炎,甚至需要住进重症监护室(ICU)。今天,我们将从 RSV 的基本特性、2025 年流行态势、鉴别要点、确诊方法到科学应对策略,为家长们带来一份全面且实用的科普指南。
一、认识 RSV:为何它是婴幼儿的 “头号呼吸道威胁”?
1.1 RSV 的基本定义与传播方式
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HRSV),简称 RSV,是一种属于肺炎病毒科、正肺病毒属的非节段性单股负链 RNA 病毒。它最早于 1956 年被发现,因在细胞培养过程中会导致相邻细胞融合形成类似 “合胞体” 的特殊结构,故而得名 “合胞病毒”。
RSV 的传播能力极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扩散:
直接接触传播: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如打喷嚏、咳嗽时飞溅的飞沫),或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玩具、门把手、餐具等)后,再接触自己的口鼻、眼睛黏膜,即可引发感染。
飞沫与气溶胶传播: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或气溶胶,在近距离(1 米内)被他人吸入,也可能导致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同样具有传染性—— 即使身边没有 “明显感冒的人”,孩子也可能接触到病毒。RSV 在物体表面可存活数小时,在低温潮湿环境下存活时间更长,这也使得它在秋冬季节的幼儿园、家庭等密闭场所极易传播。
1.2 RSV 对不同人群的 “杀伤力差异”
RSV 感染具有明显的 “人群差异性”—— 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免疫状态的人,引发的症状严重程度截然不同:
对成人和大龄儿童(5 岁以上):RSV 感染的症状通常较轻,与普通感冒高度相似,主要表现为流鼻涕、轻微咳嗽、低热(37.5-38℃)、打喷嚏,部分人可能伴有咽痛或鼻塞,一般 1-2 周内即可自行痊愈,极少发展为重症。
对 2 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 6 个月内宝宝:RSV 是导致严重下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的 “首要元凶”。婴幼儿的呼吸道尚未发育成熟,细支气管管腔狭窄、黏膜娇嫩,病毒入侵后会引发细支气管黏膜炎症、水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导致管腔变窄甚至堵塞。这种堵塞会造成肺部通气不足,进而出现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呼吸衰竭,这也是 RSV 被称为 “婴幼儿肺炎之王” 的核心原因。
更需要警惕的是,RSV 无法诱导人体产生永久性免疫—— 孩子感染痊愈后,体内的抗体水平会逐渐下降,未来仍可能反复感染。其中,早产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原发免疫缺陷、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婴幼儿,感染 RSV 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会比健康宝宝高出 3-5 倍。
二、2025 年 RSV 流行态势:提前、高发,南北差异显著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及各大儿科医院的最新监测数据,2025 年 RSV 流行呈现出 “流行期提前、感染率上升、南北分布不均” 的三大特点,家长需重点关注:
2.1 流行期提前,周期或延长
往年,RSV 的流行季通常从 10 月中旬开始,北方地区持续至次年 4 月,南方地区因气候温暖可能稍短。但 2025 年的监测数据显示,立秋(8 月上旬)后,全国 RSV 感染病例就已开始增多,尤其是开学(9 月 1 日前后)后的两周内,儿科门诊的 RSV 阳性病例出现持续小幅上升态势。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9 月中旬,呼吸科住院患儿中 RSV 阳性率已高达 40%,在所有呼吸道病原体中排名第一,且最小的感染者仅 1 个多月大。专家预测,受气候因素(如秋季气温波动大、湿度偏高)和人群聚集(开学后儿童接触频繁)影响,今年 RSV 的流行周期可能会比往年延长 1-2 个月,北方地区或持续至次年 5 月,南方地区则可能全年处于 “低水平流行” 状态。
2.2 南北流行差异:北方 “冬春季集中爆发”,南方 “全年流行”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显著,这也导致 RSV 的流行呈现出明显的 “南北分化” 特征:
地区类型 流行季节 核心影响因素 重症病例占比(0-4 岁婴幼儿)
北方省份(如北京、河北、黑龙江等) 每年 10 月 - 次年 4 月(冬春季集中爆发) 冬季气温低、室内密闭通风差,病毒易聚集传播 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RSV 占比约 25%-30%
南方省份(如广东、云南、福建等) 全年流行,无明显 “淡季”(夏秋季可能出现小高峰) 全年高温湿润,符合 RSV 存活与传播的气候条件 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RSV 占比超 35%,稳居首位
从年龄分布来看,0-4 岁是 RSV 感染的 “重灾区”—— 中国 CDC 2009-2019 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在全年龄段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RSV 阳性占比为 16.8%(仅次于流感病毒);而在儿童群体中,RSV 阳性占比高达 25.7%,排名第一。即使是 15-59 岁的成人和 60 岁以上老年人,感染 RSV 后也可能出现严重症状,如老年人可能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癌症化疗患者)可能发展为重症肺炎。三、最易混淆的 “感冒”:RSV 的鉴别要点与 “重症警报信号”
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将 RSV 初期症状误认为 “普通感冒”—— 两者在发病初期(1-3 天)的表现几乎一致,均为流鼻涕、咳嗽、低热或高热(部分宝宝可能无发热)、打喷嚏。但 RSV 有一个 “致命特性”:它会主动 “向下呼吸道进攻”(普通感冒病毒多局限于上呼吸道,如鼻腔、咽喉),当出现以下信号时,意味着病毒已侵袭肺部,必须立即就医,否则可能在数小时至 1 天内进展为重症。
3.1 RSV 与普通感冒的核心区别
鉴别维度 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RSV 感染(可能进展为下呼吸道感染)
症状集中部位 鼻腔、咽喉(鼻塞、咽痛、流涕为主,咳嗽较轻) 初期在上呼吸道,1-3 天后可能向下蔓延至肺部(咳嗽加重,出现喘息)
呼吸状态 呼吸平稳,无异常声音 可能出现喘息(“嘶嘶” 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
全身状态 精神状态良好,正常吃奶、玩耍,仅在发热时稍显萎靡 精神萎靡、拒奶 / 拒食、尿量减少(提示脱水),发热时状态极差
病情进展速度 症状逐渐减轻,5-7 天痊愈 可能在 1-2 天内快速加重,从 “轻咳” 发展为 “重症肺炎”
3.2 必须立即就医的 “重症警报信号”(家长必记)
核心警报:呼吸异常(这是 RSV 进展为重症的最关键信号)
喘息:孩子呼吸时发出 “嘶嘶” 声或 “喉鸣音”,听起来像 “喉咙里有痰但咳不出来”,尤其在夜间或吃奶后更明显。
呼吸急促:家长可通过 “数胸部起伏” 判断 ——1 岁以内婴儿每分钟呼吸≥50 次、1-5 岁儿童≥40 次(需在孩子安静状态下计数,排除哭闹、吃奶后的短暂加快)。
呼吸困难:出现 “三凹征”(吸气时锁骨上窝、胸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像 “胸口在往里吸”)、鼻翼扇动(呼吸时鼻子两侧的鼻翼随呼吸扇动),或嘴唇、面色发青发紫(提示缺氧)。
其他重症信号
全身状态差:精神萎靡,嗜睡或烦躁不安,无论是否发热都不愿吃奶、不愿玩耍,甚至对家长的呼唤无反应。
持续高热:体温超过 38.5℃,且用退烧药后效果不佳,持续超过 3 天不退。
脱水迹象:尿量明显减少(如婴儿每天尿不湿更换次数从 6-8 次降至 3-4 次以下)、口唇干燥、哭时无泪。
多位家长分享了孩子感染 RSV 的真实经历,其中一位二胎妈妈的描述令人警醒:“二宝 8 个多月,Day1-2 只是流涕轻咳,我以为是普通感冒;Day3 咳嗽加重、呼吸变快;Day4 突然出现喘息,吸气时锁骨上窝凹陷,嘴唇发青,送急诊后确诊为 RSV 重症肺炎,当天就住进了 ICU。从‘小感冒’到‘进 ICU’,只用了 4 天时间。” 这也提醒家长:一旦发现上述任何一个重症信号,不要犹豫,立即带孩子去儿科急诊或儿童专科医院,哪怕是深夜也不要等 “天亮再说”——RSV 导致的气道堵塞进展极快,及时干预是避免呼吸衰竭的关键。
四、如何确诊 RSV?实验室检测是 “金标准”
由于 RSV 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流感、腺病毒等多种呼吸道病毒感染高度相似,仅凭 “看症状”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儿科医生也无法 100% 确诊。而明确病原体至关重要 —— 一方面可以避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对病毒无效,仅在合并细菌感染时使用),另一方面能帮助医生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制定针对性的支持治疗方案(如是否需要吸氧、雾化或住院观察)。目前,临床上常用的 RSV 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 4 种:
4.1 常用 RSV 检测方法对比(家长易懂版)
检测方法 检测原理 出结果时间 优点 缺点 适用场景
第一代快速抗原检测 通过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鼻咽分泌物中的 RSV 抗原 10-15 分钟 速度快、操作简单,无需专业技术人员,可在门诊床旁检测 灵敏度低(约 60%-70%),可能出现 “假阴性”(即实际感染但检测显示阴性) 初步筛查,适合症状较轻、怀疑 RSV 感染的门诊患儿
第二代快速抗原检测 荧光标记抗体的免疫层析法,自动读取结果 30 分钟内 灵敏度比第一代高(约 80%-85%),减少了人为误判概率 一次只能检测一份标本,成本略高,阴性仍需验证 门诊快速筛查,比第一代更准确
核酸检测(RT-PCR / 多重分子检测) 通过核酸扩增技术,检测鼻咽分泌物中的 RSV RNA 2-8 小时 灵敏度(95% 以上)和特异性(98% 以上)最高,可区分 RSV A、B 亚型;多重检测可同时排查流感、腺病毒等多种病原体 需专业实验室和技术人员,成本较高;病毒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极少数假阴性 确诊 “金标准”,适合怀疑重症、抗原检测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 RSV 感染的患儿
直接 / 间接免疫荧光法 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检测呼吸道上皮细胞内的 RSV 抗原 3-4 小时 灵敏度(85%-90%)和特异性较好,与临床症状相关性高 需采集足够的呼吸道柱状上皮细胞(标本要求高),对技术人员操作要求高 结合临床症状辅助确诊,适合住院患儿
4.2 家长该如何配合医生检测?
当孩子出现呼吸道症状就医时,医生通常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症状严重程度建议合适的检测方法。家长需要了解:
检测标本采集:无论是哪种检测,都需要采集 “鼻咽拭子”—— 即用一根细而软的棉签,轻轻插入孩子鼻腔深处(约 1-2 厘米),旋转数圈后取出。这个过程可能会让孩子短暂不适(如哭闹、打喷嚏),但不会伤害孩子的鼻腔,家长需配合医生固定好孩子的头部,避免孩子乱动导致标本采集不合格。
“假阴性” 的处理:如果孩子症状典型(如喘息、呼吸急促)但快速抗原检测显示阴性,医生通常会建议进一步做核酸检测 —— 因为抗原检测的漏检率较高,核酸检测才能更准确地判断是否为 RSV 感染。
无需过度追求 “快速出结果”:对于症状较重的孩子,即使快速抗原检测阴性,医生也会根据临床经验先给予支持治疗(如吸氧、雾化),同时等待核酸检测结果,家长无需因 “等结果” 而焦虑,配合治疗更重要。
五、科学应对 RSV:无特效药,预防和对症护理是核心
目前,中国尚无上市的 RSV 疫苗,也没有特效抗 RSV 药物(即没有能直接 “杀死” RSV 的药物)。因此,应对 RSV 的核心策略是 “预防为主、对症支持治疗为辅”—— 通过科学预防降低感染风险,一旦感染则通过对症治疗缓解症状、预防重症。
5.1 治疗原则:不滥用药物,对症支持是关键
核心原则:RSV 是病毒,抗生素无效!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咳嗽、发烧,会要求医生开 “头孢”“阿莫西林” 等抗生素 —— 但需要明确: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对 RSV 等病毒感染完全无效。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法治疗 RSV,还可能导致细菌耐药、肠道菌群紊乱等副作用。
RSV 感染的治疗以 “对症支持治疗” 为主,即根据孩子的症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孩子度过感染期,具体包括:
(1)轻症患儿(无呼吸异常、精神状态良好):居家护理
退热:体温超过 38.5℃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适合 3 个月以上宝宝)或布洛芬(适合 6 个月以上宝宝),严格按照体重计算剂量,避免过量。
缓解鼻塞流涕:用生理盐水滴鼻剂或喷雾湿润鼻腔,再用吸鼻器轻轻吸出分泌物(避免用成人的 “抠鼻” 方式);保持室内湿度在 50%-60%(可用加湿器),避免干燥空气刺激呼吸道。
咳嗽护理:多给孩子喝温水(6 个月以下婴儿可多喂母乳或配方奶),稀释痰液;避免给孩子吃止咳药(4 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非处方止咳药,可能抑制呼吸),若咳嗽影响睡眠,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雾化吸入生理盐水,缓解气道刺激。
饮食与休息: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少量多次喂奶或进食(避免一次吃太多导致呕吐),观察尿量(确保无脱水)。
(2)中重症患儿(有呼吸异常、精神萎靡):住院治疗
当孩子出现前文提到的 “重症警报信号” 时,通常需要住院治疗,治疗措施包括:
氧疗:若孩子出现缺氧(嘴唇发青、血氧饱和度低于 92%),需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维持正常的血氧水平。
雾化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或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缓解气道痉挛和炎症,减轻喘息。
补液:若孩子拒奶、脱水,需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脱水加重病情。
呼吸支持:极少数重症患儿(如出现呼吸衰竭)可能需要无创呼吸机或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帮助肺部通气,直至病毒感染控制、气道炎症缓解。
需要强调的是,RSV 感染的痊愈主要依靠孩子自身的免疫力,治疗的目的是 “帮助孩子撑过最难受的阶段”,避免症状加重引发并发症。多数轻症患儿 1-2 周内可痊愈,重症患儿住院时间通常为 1-2 周,部分早产儿或有基础疾病的孩子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恢复。
5.2 预防策略:分 “高危保护” 和 “日常防护”,双管齐下
预防是应对 RSV 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根据孩子的风险等级,预防可分为 “针对高危婴幼儿的特异性保护(尼塞韦单抗)” 和 “适合所有家庭的日常防护” 两类:
(1)高危婴幼儿的 “免疫盾牌”:尼塞韦单抗(国内唯一获批的 RSV 单克隆抗体)
2023 年 12 月,尼塞韦单抗(商品名:乐唯初)在中国获批上市,2024 年 9 月起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社区医院和儿童专科医院逐步推广。它不是疫苗,而是一种 “被动免疫制剂”—— 相当于给宝宝 “空投外援抗体”,直接帮助身体抵御 RSV 感染,是目前唯一能有效降低高危婴幼儿 RSV 相关住院风险的手段。
尼塞韦单抗核心信息(家长必知)
作用机制:通过特异性结合 RSV 表面的 F 蛋白(病毒入侵细胞的关键蛋白),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从而防止病毒在呼吸道内复制和扩散,减少感染和重症风险。
适用人群(中国获批):即将进入第一个 RSV 流行季的新生儿和婴儿(尤其是早产儿、有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高危因素的宝宝)。美国、欧盟等地区的适用范围更宽,包括 8-19 月龄有重症风险的婴幼儿,但目前中国仅批准用于 “第一个流行季的新生儿和婴儿”。
保护效果与时长:临床研究显示,尼塞韦单抗可使 RSV 相关住院风险降低约 70%-80%,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重症发生率;注射后 1-2 天即可产生保护作用,保护期至少 5 个月(覆盖整个 RSV 流行季)。
注射时机:
北方省份(10 月 - 次年 4 月流行):在 10 月 - 11 月(流行季开始前)注射;
南方省份(全年流行,如广东、云南):出生后尽早注射(无需等待固定季节);
流行季中出生的新生儿:出生后 1 周内注射。
注射剂量:根据体重计算 —— 体重<5kg 的婴儿,剂量为 50mg;体重≥5kg 的婴儿,剂量为 100mg(均为单次肌肉注射,通常打在大腿外侧)。
安全性:总体安全性良好,常见不良反应为轻中度发热(体温<38.5℃)、注射部位红肿疼痛、轻微皮疹,通常在注射后 2 周内自行消退;目前尚未发现严重的全身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也可与乙肝、脊灰、百白破等常规疫苗同时注射(不会干扰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
注射机构:目前已在全国多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儿童专科医院(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深圳市儿童医院)开展接种,家长可咨询当地儿科医生或社区医院的预防接种门诊,提前预约。
需要注意的是,尼塞韦单抗不能用于治疗 RSV 感染—— 它是 “预防药”,仅用于未感染 RSV 的宝宝,若孩子已确诊 RSV 感染,注射后无治疗作用。此外,它并非 “万能药”,注射后仍需做好日常防护(如勤洗手、避免去人群密集处),不能掉以轻心。
(2)所有家庭都要做好的 “日常防护”(最基础、最关键)
对于大多数健康宝宝,日常防护是预防 RSV 的核心,这些措施简单易行但效果显著:
勤洗手,尤其是 “接触宝宝前”:家长、保姆等照顾者,在接触宝宝前、换尿布后、喂饭前、咳嗽 / 打喷嚏后,必须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20 秒(或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酒精含量≥60%);避免用 “湿巾擦手” 代替流动水洗手 —— 湿巾无法彻底清除病毒。
避免带宝宝去 “高风险场所”:RSV 流行季(北方 10 月 - 次年 4 月,南方全年),不要带 2 岁以下宝宝去商场、超市、早教班、游乐场等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场所;若必须前往,给宝宝戴好婴幼儿专用口罩(3 个月以上宝宝可戴,确保贴合面部),并尽量缩短停留时间(不超过 1 小时)。
减少 “亲密接触”,避免交叉感染:家里有人感冒(即使症状轻微),必须与宝宝保持 1 米以上距离,戴口罩,不亲吻宝宝,不共用杯子、餐具、毛巾;外人(如亲戚、朋友)来访时,不允许他们抱宝宝或触摸宝宝的口鼻。
保持家居清洁与通风:每天开窗通风 2-3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即使冬季也需通风,可分时段进行,避免宝宝受凉);定期用含氯消毒剂(如 84 消毒液,按说明书稀释)擦拭宝宝的玩具、门把手、婴儿床栏杆、餐桌等高频接触表面,杀灭病毒。
避免宝宝接触二手烟:二手烟会刺激宝宝的呼吸道,降低呼吸道抵抗力,增加 RSV 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家里任何人都不能在室内吸烟,也不要带宝宝去有吸烟的场所。
母乳喂养(增强抵抗力):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抗体和免疫因子,可帮助宝宝增强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减少 RSV 感染的风险和严重程度;建议 6 个月内宝宝纯母乳喂养,6 个月后继续母乳喂养至 2 岁以上。
六、最后提醒:RSV 可防可应对,家长不必恐慌但需警惕
看到这里,很多家长可能会感到焦虑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感染 RSV,还可能发展成重症,该怎么办?” 其实,家长无需过度恐慌:
首先,多数 RSV 感染是轻症—— 约 80%-90% 的健康宝宝感染 RSV 后,仅表现为 “类似普通感冒” 的症状,通过居家护理 1-2 周即可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
其次,重症是可预防、可识别的—— 只要家长牢记 “重症警报信号”(尤其是呼吸异常),发现后立即就医,就能最大程度降低重症风险;对于高危宝宝,及时注射尼塞韦单抗也能有效保护。
最后,RSV 感染不是 “终身后遗症”—— 虽然有研究显示,婴幼儿时期严重 RSV 感染可能与儿童期反复喘息相关,但这种关联并非 “必然”,通过后续的呼吸道护理(如避免接触过敏原、预防感冒),多数孩子的喘息症状会随年龄增长逐渐减轻或消失。
秋冬季节是婴幼儿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RSV 是这场 “战役” 中最常见的敌人之一。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就是:提前了解 RSV 的特性,做好日常防护,学会识别重症信号,在需要时及时带孩子就医。记住,“警惕” 不等于 “恐慌”—— 科学认知、理性应对,就是保护孩子健康最好的 “武器”。愿每个宝宝都能平稳度过这个秋冬,远离 RSV 的困扰!
**声明:本文系医学相关教育科普文章,不涉及具体治疗方法或医疗行为,不得替代医院就诊行为。
作者简介:
赵姣姣,女,主管护师,科普中国专家、中国卒中学会护理学分会会员、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山东省卒中学会护理学分会委员、山东省护理学会会员、山东省科普志愿者协会会员、泰安市科普创作协会会员。毕业于泰山医学院护理学本科专业;2007年起,在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后更名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工作,先后在急诊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急诊重症医学二科工作。长期从事急诊、重症医学护理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