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穿花蛱蝶
【释义】:在花丛中穿梭往来的蝴蝶。比喻悠然自得、逍遥自在,也常形容景色优美、生机盎然。
【出处】:出自唐代诗人杜甫《曲江二首》中的名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诗人通过对蝴蝶在花丛中时隐时现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一幅恬静自然的春日美景,后用以表达闲适自在的心境或描绘优美景致。
【拓展】:“穿花蛱蝶”常与“闲云野鹤”“悠然自得”等近义词并列,强调无拘无束、恬淡自然的生活态度。例如:退休后他回归田园,过起了穿花蛱蝶般的生活;春日公园里,游人如织,孩子们如穿花蛱蝶般在草坪上嬉戏。反义词如“忙忙碌碌”“疲于奔命”,则形容生活忙碌、不得闲暇的状态。
【成语中的动物】:成语的主角是蛱蝶,它是蛱蝶科昆虫的统称,包括我们常见的孔雀蛱蝶、红蛱蝶等。其翩翩起舞、穿梭于花间的优雅姿态,成为古人感知自然之美、寄托闲适情怀的经典意象。
小档案
名称:蛱蝶
英文名:Brush-footed Butterfly
学名:Nymphalidae
翅展:3~18厘米
特征:色彩斑斓,前足退化缩于胸前,看似只有四足
隶属科目: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蛱蝶科
传奇指数:★★☆☆☆
分布范围:全球分布,从热带雨林到高山草甸均有踪迹
魅力靓照:

蛱蝶用虹吸式口器吸食花蜜(图片来源:pexels)

蛱蝶翅膀鳞片结构显微镜视图(图片来源:pexels)
外形特征:
蛱蝶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色彩斑斓的翅膀,其上覆盖着数以万计的微小鳞片,这些鳞片通过结构色和色素色的组合,呈现出金属光泽、虹彩等复杂视觉效果。前足显著退化,习惯收拢在胸前,因此看似只有四只脚。
生活习性:
蛱蝶是变温动物,需要依靠外界热量维持体温。清晨常见它们展开翅膀晒太阳,吸收热量以提高体温和活动能力。蛱蝶是重要的传粉昆虫,其长管状的口器可以伸入花蕊吸食花蜜。许多蛱蝶拥有惊人的拟态能力,如枯叶蛱蝶翅膀合拢时酷似一片枯叶,从而逃避天敌。
奇闻轶事:蛱蝶迁徙堪比候鸟,能飞越撒哈拉沙漠?真的假的?真的!
当候鸟振翅南飞时,谁曾想到,那些看似柔弱的蛱蝶竟也踏上了同样壮丽的迁徙之旅?其中最令人震撼的,当属红蛱蝶的跨撒哈拉迁徙——这场飞行距离超过4000公里的史诗级旅程,完全颠覆了人们对昆虫能力的认知。
2018年,英国生态与水文学中心通过微型标记追踪发现,欧洲的红蛱蝶种群每年秋季会集结南飞。它们以每天50公里的速度持续前进,穿越英吉利海峡,飞越比利牛斯山脉,最终直面世界上最炎热的沙漠——撒哈拉。
这些重量仅0.3克的小生灵,竟演化出了堪比卫星导航的定向机制:它们像候鸟一样,能够利用气流、感知地球磁场来导航。大脑能自动计算太阳方位角变化,每小时调整15度飞行方向;腹部含有磁铁矿颗粒,能感知地磁场强度与倾角;复眼可识别乌云背后的偏振光模式,阴天仍能保持航向。
面对长达2个月的迁徙,蛱蝶展现了惊人的能量管理策略。高空滑翔:借助上升热气流爬升至2000米高空,以8m/s速度滑翔,节省80%振翅能耗;脂肪转化:将花蜜中的糖分转化为飞行脂肪,能量密度提升30%;夜间蓄能:在撒哈拉绿洲中停歇时,通过吸食植物汁液补充电解质,防止高温脱水。
最令人惊叹的是其“代际接力”模式——祖辈开启旅程,父辈继续,孙辈完成归程。9月从英国出发的蛱蝶,最终抵达撒哈拉南缘的塞内加尔后,它们的后代将在次年2月开启北归之旅。这场跨越4代、往返8000公里的环形迁徙,至今仍是昆虫学界未完全破解的导航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