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鹿,大家脑海里可能都是“四肢细长、尾巴短短”的温柔形象,但鹿科家族可是藏着16属52种“亲戚”,其中好几款还因为长得太有特点,经常让人认错。今天就来扒一扒鹿界的5位“明星”,看完保证你秒变“认鹿小能手”!
一、麋鹿:鹿界“四不像”
麋鹿又名“四不像”,头脸狭长像马、角像鹿、蹄子宽大像牛、尾细长像驴。雄性麋鹿肩高122~137厘米,体重可达250千克,有角,最长的角可达80厘米,角型特殊,主干在靠近角盘的地方分开为前后两枝,前枝又分成2个叉,后枝随年龄增长可分成2~3个叉。雌性麋鹿的肩高一般为70~75厘米,体重120-180千克,没有角。
作为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珍稀选手,麋鹿超爱扎堆,擅长游泳,青草和水草就是它们的“快乐源泉”。2016年,麋鹿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野外灭绝,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二、驯鹿:“全员长角”的鹿。
驯鹿是鹿科中唯一雌雄都长角的物种,这在鹿类里非常罕见。雄性驯鹿的角更大,分叉更多,最大宽度可达1.8米,主要用于求偶争斗;雌性驯鹿的角较小,作用是保护幼崽和挖掘雪地觅食。角每年会脱落再生,春季开始生长,冬季前脱落。
驯鹿生活在寒带、亚寒带的苔原、森林地区,拥有极强的抗寒能力,能在-50℃的低温环境中生存。驯鹿是唯一被人类完全驯化的鹿类,与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萨米人等原住民关系密切,被称为“北极的生命线”。驯鹿是反刍动物,有4个胃室,吃进的地衣、植物会先储存起来,之后再反刍咀嚼消化,适应了北极食物稀缺的环境。此外,它们的眼睛在冬季会从金色变成深蓝色,能更高效地反射雪地的光线,提升在极昼、极夜环境中的视力,帮助发现天敌(如狼、熊)。
三、驼鹿:鹿界“巨无霸”
想知道鹿界最大的是谁?答案必须是驼鹿!它不仅个头最大,连角都是鹿界“天花板”级别。
驼鹿的长相特别“反差萌”:头大脸长脖子短,鼻子肥肥往下垂,喉咙下面还挂着一撮“小胡子”,身体壮得像个小坦克,四条腿却细得不成比例,莫名有点可爱。而雄驼鹿的角更是离谱——不是常见的枝杈形,而是扁平的铲状,中间宽得像仙人掌,四周能长出三四十个尖杈,最长的角能到1.8米,两支角加起来重三四十公斤,简直像扛着两把“大镰刀”!
四、马鹿:鹿界“骏马替身”
马鹿因为长得像骏马而得名,身体是深褐色,背上和两侧还带着白色斑点,辨识度很高。马鹿是仅次于驼鹿的第二大鹿科动物,成年雄性肩高可达1.5米,体重超300千克,体型壮硕如马。雄性马鹿的角极具辨识度,呈树枝状分叉,最多能有6~8个叉,新角覆盖着富含血管的绒毛,被称为“鹿茸”。
马鹿的毛色会随季节变化,夏季多为赤褐色或栗色,背部有深色条纹,与森林植被颜色相近,利于隐蔽;冬季则变为灰褐色或灰棕色,且绒毛变厚,能抵御-30℃的低温,既保暖又能融入冬季的雪地和枯木环境,实现“动态伪装”。
马鹿的耳朵又大又尖,像“雷达”一样能灵活转动,听觉极其敏锐,能捕捉到数公里外的轻微声响,及时察觉狼、熊等天敌的靠近。它们受惊时会抬起尾巴,露出白色的臀部斑块,向同伴传递危险信号,这是群体间重要的通讯方式。
马鹿是“晨昏活动型”动物,清晨和傍晚外出觅食,白天则躲在树荫或岩石后休息,避免正午的高温和天敌的活跃时段。
五、矮鹿:鹿界“小清新”
矮鹿俗称狍子,是鹿科里的“小清新”,草黄色的身子,尾根下面有一撮白毛,不过它最明显的标志,是屁股上那片显眼的白色毛发。不管和哪种鹿站在一起,只要看到“屁股带白”的,基本就是狍子没跑了。
矮鹿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也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CITES)Ⅱ,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评估级别为易危(VU),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