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过各种祛痘产品
腋下、腹股沟的“闷痘”还是反复发作
疼到不敢抬手,破溃流脓还留疤?
你以为所有“痘痘”都是青春痘?
错!有一种皮肤病
专盯着腋下、腹股沟……
又痛又深、反复发作
甚至需要手术
它就是化脓性汗腺炎(HS)
别再把化脓性汗腺炎当成普通痘痘来治了
这篇文章带你一眼看清差别
对症处理不踩坑!
图片来源:摄图网
痤疮(俗称青春痘)和化脓性汗腺炎(又称反常性痤疮),虽然这是两种不同的病,但它们确实有一些共同特征。
一句话总结就是:都慢性、都发炎、都影响颜值和心情!
1
都是慢性炎症性问题
两者都属于免疫系统相关的慢性炎症。
痤疮主要是毛孔里的皮脂腺发炎,跟痤疮丙酸杆菌有关。
图片来源:摄图网
而化脓性汗腺炎则源于毛囊闭塞后继发的深部炎症,常伴随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和免疫失调。
两种病都会导致某些炎症因子(如IL-1β、TNF-α)升高,说明它们有一些相似的炎症机制。
2
都和毛囊有关
痤疮表现为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和堵塞,形成粉刺。
化脓性汗腺炎,一开始也是毛囊角化堵塞,导致毛囊破裂和炎症扩散至大汗腺。
所以两种病都可能出现黑头粉刺,但化脓性汗腺炎中粉刺多见于腋下或肛周。
3
都会出现化脓性皮疹
两种病都可能长出红色疙瘩、脓包甚至脓肿。
痤疮常见的是脓疱和结节。
化脓性汗腺炎则更多表现为深在性结节、脓肿,破溃后形成窦道和溃疡。这种化脓倾向均与微生物感染(如细菌定植)相关。
4
容易反复发作,影响生活
两者都容易复发、迁延不愈,非常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
痤疮在青少年中可能导致心理负担和瘢痕。
而化脓性汗腺炎因为疼痛、流脓、有异味,更容易引起焦虑和社交障碍。
两种疾病在治疗上均需长期管理,不是短期就能解决的。
1
病因和机制不同
痤疮:
主要是雄激素水平升高(尤其青春期)刺激皮脂腺过度分泌,导致毛囊角化异常和脂栓形成。痤疮丙酸杆菌破坏毛囊壁,引发炎症。吃太多甜食、高GI食物也可能加重痤疮。
化脓性汗腺炎:
主要原因是毛囊堵塞破裂,好发于大汗腺。约30%的患者有家族史,和基因有关。免疫失调和微生物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是继发因素,肥胖、吸烟是明确诱因。
2
表现和病程不一样
痤疮:
皮损呈多形性:粉刺(白头/黑头)是早期标志,炎性皮损(丘疹、脓疱)可进展为结节或囊肿;
主要分布在脸部、胸口和后背,与皮脂腺密度相关;
很多人在青春期后会自然好转,但可能会留疤。
化脓性汗腺炎:
一开始是深部的、很痛的结节,很快化脓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窦道和疤痕;
最常见于腋下、腹股沟、肛周,常对称出现;
病程是慢性、持续性的,反复发作可达数十年,很少自愈。
3
并发症不同
痤疮:
主要是疤痕和色素沉着,偶尔影响心理,较少直接关联系统疾病,但重度痤疮可能与代谢综合征相关。
化脓性汗腺炎:
易伴随其他系统性疾病,比如:
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
自身炎症性疾病,如PAPASH综合征(坏疽性脓皮病、关节炎、HS);
继发鳞癌:长期慢性炎症可诱发皮肤鳞状细胞癌;
代谢性疾病:肥胖、慢性肾病(CKD)增加化脓性汗腺炎风险。
痤疮
轻度(粉刺为主):外用药物,比如维A酸类;
中重度(炎性丘疹/脓疱):联合外用+口服药物;
重度(结节/囊肿):系统药物+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常用红蓝光、水杨酸等治疗。对于痤疮,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不要自己挤痘痘,以免留疤或感染。此外,口服异维A酸会导致胎儿畸形,女性治疗期间及停药后3个月内必须严格避孕。
化脓性汗腺炎
按严重程度分级治疗↓
Ⅰ级(孤立结节/脓肿,无窦道):采用抗生素+局部护理;
Ⅱ级(多发脓肿伴窦道/瘢痕):用生物制剂(一线)或长期抗生素;
Ⅲ级(弥漫性窦道/融合性瘢痕):手术切除(根治性)+生物制剂控制。戒烟、减重(BMI<25),这些能明显降低复发风险。此外,如果化脓性汗腺炎合并皮肤癌,需扩大切除并配合免疫治疗。
图片来源:摄图网
声明:本文系医学相关教育科普文章,不涉及具体治疗方法或医疗行为,不得替代医院就诊行为。
本文作者
本文校对
本文审核专家
参考文献
【1】化脓性汗腺炎/反常性痤疮的分型进展[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3, (09):
【2】中国反常性痤疮/化脓性汗腺炎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1, 54(2): 97-104. DOI10.35541/cjd.20200802.
【3】韩洋, 高敏. 化脓性汗腺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9, 01: 88-91. DOI10.13735/j.cjdv.1001-7089.201802058.
【4】王鸿, 邓永琼, 熊霞. 痤疮再认识[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9, 12: 774-777. DOI10.16761/j.cnki.1000-4963.2019.12.023.
【5】师蓓, 朱冠男, 付萌. 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治疗化脓性汗腺炎四例[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1, 10: 901-903. DOI10.35541/cjd.20200647.
【6】Greywal T, Zaenglein AL, Baldwin HE, et al.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ne fulminans and its variant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17, 77(1): 109-117. DOI10.1016/j.jaad.2016.11.028.
【7】Sinclair W.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ne Vulgaris[J]. SA Pharmaceutical Journal, 2017, 84(4):
【8】马骁, 李诚让, 王宝玺, 等. 反常性痤疮/化脓性汗腺炎病情评价标准研究进展[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4, 57(3):
内容制作
编辑:100%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