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认为胖人一般倒头能睡,睡眠质量高;胖人容易打呼噜,打呼噜说明睡得香。殊不知肥胖是疾病,除了吃得多消耗少,睡眠障碍也会导致肥胖。肥胖打呼噜也是疾病,也就是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反过来加重肥胖,还会导致其他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痛风、反流性食管炎等。
肥胖是体内脂肪及甘油三酯蓄积过多所产生的一种能量过剩的状态。一般是由于能量摄入过多消耗过少导致。临床常用体重指数(BMI)评估,计算方法为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至24之间,24至28之间被定义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即为肥胖,进一步细分轻度肥胖(28-30kg/m²)、中度肥胖(30-35kg/m²)以及重度肥胖(BMI≥35kg/m²)。
肥胖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比如快餐、油炸食品、含糖饮料等,容易导致能量过剩,多余的热量会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脂肪过多就会导致肥胖。例如一瓶500毫升碳酸饮料大约含糖50克,能量可达200千卡,如果是体重50千克的人,需要快走大约60分钟才能消耗掉这些能量。年轻人喜欢喝的奶茶,同样含有很多的糖和脂肪,长期习惯增加肥胖的风险。暴饮暴食、爱吃夜宵等不良习惯也会加剧这一问题。
缺乏运动 现代人久坐少动,日常活动量大幅减少。如果能量摄入过多而消耗不足,脂肪就会逐渐累积。比如长时间伏案工作、沉迷电子产品等,都会让代谢率下降。随着年龄增加基础代谢率下降也是自然趋势 ,所以中年发胖很常见。
遗传因素 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肥胖,子女肥胖的概率会明显增高。这可能与家族遗传的代谢特点、脂肪分布倾向有关,但后天的生活方式仍是关键影响因素。
内分泌失调 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会导致代谢率降低,容易引发体重增加。这类情况需要医生诊断后针对性调理。
药物影响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激素类药物)可能干扰代谢或增加食欲,导致体重上升。这种情况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心理和作息因素 压力大、焦虑可能让人通过暴食缓解情绪;熬夜会扰乱激素分泌,导致瘦素减少、饥饿素增加,从而更容易发胖。
总结来说,肥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核心仍是“热量摄入>消耗”。其中睡眠障碍是比较容易忽视的原因。改善饮食结构、增加活动量、重视并解决睡眠障碍是科学控制体重的重要环节。
睡眠与肥胖确实存在密切关联。
研究表明,睡眠不足、质量差或作息紊乱可能通过影响激素分泌、代谢功能和食欲调节,增加肥胖风险;而肥胖也可能引发睡眠呼吸暂停等问题,形成恶性循环。睡眠不足的人容易发胖是因为睡不饱,会破坏瘦素与饥饿素的平衡。瘦素是脂肪细胞分泌、抑制食欲的贺尔蒙,而食欲素是由胃底细胞分泌、能调节食欲、能量代谢及生长激素释放。睡眠时间短的人,会使抑制食欲的瘦体素分泌减少、促进食欲的饥饿素增加,因此,睡不饱会使食欲增加,吃得也比较多,容易变胖,胖子发生睡眠呼吸暂停的风险很高,典型的表现就是睡眠打鼾,多梦,鼾声有时有中断,白天疲倦嗜睡,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及时去睡眠科做个睡眠监测诊断一下
睡眠不足与肥胖的关联机制
激素失调
睡眠不足会降低瘦素水平,同时升高饥饿素浓度,导致食欲亢进。研究发现,每天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人,对高热量食物的渴望增加20%-30%。
代谢功能下降
睡眠不足会降低人体基础代谢率,减少脂肪分解效率。例如,连续两周每天少睡1.5小时,可能导致脂肪代谢速度下降55%。此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会增加脂肪堆积风险。
行为改变
疲劳状态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高糖、高脂的“安慰食品”,且运动意愿降低。睡眠不足还会影响大脑前额叶功能,削弱自控力,进一步加剧热量摄入超标。
睡眠质量与肥胖的关系
深睡眠的重要性
深度睡眠阶段(慢波睡眠)是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这种激素能促进脂肪分解。若睡眠频繁中断或深睡眠时间不足,脂肪代谢效率会显著降低。
昼夜节律紊乱
熬夜或轮班工作会打乱生物钟,导致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异常升高,促进内脏脂肪堆积。研究显示,长期昼夜颠倒的人群,腰围增长风险比规律作息者高30%。
肥胖对睡眠的反向影响
睡眠呼吸障碍
肥胖者易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夜间反复呼吸暂停、缺氧会加剧代谢紊乱,睡眠片段化,深睡眠减少,加速肥胖,形成“睡眠差→肥胖加重→睡眠更差”的恶性循环。
慢性炎症状态
脂肪组织分泌的炎症因子可能干扰睡眠调节中枢功能,导致睡眠片段化。临床数据显示,BMI≥30的人群中,60%存在睡眠质量低下问题
改善睡眠质量的建议
规律作息
每天固定睡眠和起床时间,睡眠最佳时间为晚上9-11点,周末与工作日差异不超过1小时,帮助稳定生物钟。
优化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温度在16-22℃,湿度40-60%,使用遮光窗帘减少光线干扰,隔音玻璃减少外界环境噪音对睡眠的干扰,必要时佩戴防蓝光眼镜、耳塞等。
饮食调整
睡前3小时避免摄入咖啡因、酒精和高糖食物;晚餐增加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牛奶、坚果),有助于促进褪黑素分泌。避免过度手机和电视、避免过度运动。
压力管理
放松心情,乐观对待生活,通过冥想、瑜伽或深呼吸练习降低皮质醇水平,改善入睡困难问题。必要时睡眠科药物辅助调整睡眠状态。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青少年
生长发育期每天需保证8-10小时睡眠,睡眠不足可能导致生长激素分泌减少,影响身高,同时增加未来肥胖风险。
更年期女性
雌激素水平下降易引发失眠和代谢率降低,建议通过规律运动(如快走、游泳)改善睡眠和体脂分布。必要时专科激素替代治疗。
肥胖合并睡眠呼吸暂停
睡眠科就诊完善睡眠监测,诊断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以选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同时合并药物治疗。首选替尔泊肽,后者是有睡眠呼吸暂停治疗适应症的新药,目前数据非常乐观,疗程结束平均减重20%左右,呼吸暂停改善50%以上,是非常有前景的新药。
肥胖伴睡眠呼吸暂停合并入睡困难、易醒
可以使用曲唑酮增加深睡眠时间,改善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同时不影响呼吸。禁忌普通安眠药,比如舒乐安定、唑吡坦、佐匹克隆等,会加重呼吸暂停。
肥胖合并睡眠异常行为
比如磨牙、无意识动作、周期腿动等,需要多导睡眠监测诊断比如发作性睡病,不宁腿综合征等,以便针对性治疗。
综上所述,肥胖和睡眠障碍相互关联,保持每天7-9小时高质量睡眠,配合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是预防肥胖的重要策略。若长期存在睡眠障碍或体重异常,建议尽早就医排查潜在疾病。
作者:徐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睡眠医学中心 副主任医师
审核:姜春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全科医学科 主任医师
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