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外科常识16:教你在家快速识别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富源县人民医院 章锋
(2025年8月18日)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尿酸代谢异常,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内引发的急性炎症,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若能及时识别,可尽早干预以缓解症状。以下是在家快速识别的方法和关键特征:
一、核心症状:突发剧烈疼痛是典型信号
(一)起病特点:“突然发作,夜间加重”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多在夜间或凌晨突然发作,常因关节剧痛从睡眠中惊醒,起病前无明显预兆,或仅轻微劳累、饮酒、进食高嘌呤食物等诱因。疼痛进展极快,发病后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呈现刀割样、烧灼样或撕裂样剧烈疼痛,患者常形容 “连被子碰到都无法忍受”。
(二)好发关节:下肢关节为主
最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大脚趾与脚掌连接处),约占首次发作的50%以上,表现为大脚趾突然红肿、疼痛,无法正常行走。其他常见部位包括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等,多为单侧关节发病,少数可累及双侧或多个关节,但首次发作几乎均为单关节。
二、典型体征:红肿热痛 + 活动受限
(一)关节局部表现
1.红:受累关节皮肤发红,呈暗红色或鲜红色,与周围正常皮肤界限明显。
2.肿: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肿胀,按压时可感到明显张力,严重时关节外形完全改变(如大脚趾肿胀变粗)。
3.热:受累关节局部皮温升高,触摸时比对侧正常关节明显发烫。
4.痛:关节活动时疼痛加剧,轻微活动(如走路、穿鞋)即可诱发剧痛,患者常被迫保持关节屈曲姿势以减少疼痛。
(二)发作周期与持续时间
首次发作若未治疗,通常在数天至1周左右自行缓解,但缓解后关节可能残留轻微不适;若反复发作,症状持续时间会延长,且可能累及更多关节。发作期间无发热或仅低热,若出现高热需警惕合并感染。
三、诱因与病史辅助判断
(一)常见诱发因素
1.饮食因素:近期大量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啤酒等)。
2.生活习惯:熬夜、过度劳累、剧烈运动后未及时补水、受凉(尤其关节受凉)。
3.其他:近期服用利尿剂、阿司匹林等药物,或存在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二)既往史与家族史
若既往有类似关节剧痛发作史,或体检发现血尿酸升高(高尿酸血症),本次发作更可能为痛风。痛风有一定遗传倾向,若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中有痛风患者,自身发病风险更高。
四、自我鉴别:区分痛风与其他关节痛
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核心区别点:突然发作,数小时达高峰;好发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等下肢关节;剧烈刀割样痛,夜间加重;血尿酸升高(发作期可能正常,需复查);诱因,高嘌呤饮食、劳累、受凉等。
2.类风湿关节炎:核心区别点:缓慢起病,逐渐加重;好发手指、腕关节等小关节;胀痛、酸痛,晨僵明显(持续>1 小时);血尿酸正常;无明确诱因,与免疫相关。
3.化脓性关节炎:核心区别点:急性起病,伴高热;好发单个大关节(如膝关节);持续性剧痛,伴关节红肿热;血尿酸正常;有外伤、感染史。
五、注意事项
(一)发作期避免误区
急性发作时不可热敷(会加重炎症),可适当冷敷(用毛巾包裹冰袋,每次 15-20 分钟)缓解疼痛;避免剧烈活动或按摩受累关节,以免加重损伤。
(二)及时就医指征
1.首次发作关节剧痛,无法自行缓解;
2.症状持续超过 1 周未减轻,或反复发作;
3.关节肿胀明显、皮肤发紫,或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4.就医后需通过血尿酸检测、关节超声或双能 CT 等检查明确诊断,避免漏诊或误诊。
长期管理提示:
若确诊痛风,需在缓解期调整饮食(低嘌呤饮食、多喝水)、控制体重,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尿酸药物,预防再次发作。通过以上特征,可在家快速初步识别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记住,痛风发作的核心是“突发、剧烈、单关节红肿热痛”,结合诱因和病史能提高判断准确性。及时干预不仅能缓解当下疼痛,更能减少远期关节损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