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详情
从“两小儿辩日”说起:现在地球离太阳最远,为何却是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
来源:蝌蚪五线谱上传时间:2025-08-17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图片

《列子·汤问》中记载的“两小儿辩日”典故,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智慧故事。一个孩子认为,太阳早晨更大,因此太阳早晨时近、中午时远。另一个孩子则认为,中午天气更炎热,应该是太阳早晨时远、中午时近。这一难题,即便是博学的孔子,也未能裁决。

屏幕截图 2025-08-07 125114.png

两小儿辩日(图源:网络)

这个古老的辩题,触及了人类对于自身与宇宙关系的朴素思考:我们感受到的冷暖,与我们同热源的距离,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

在现代天文学的背景下,这个辩题引出了一个尺度更宏大、也更令人困惑的现象。

如果我们把观察的尺度从一天拉长到一年,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在北半球最酷热的盛夏,我们脚下的地球,恰恰处在一年中离太阳最遥远的位置。这又是为何?

01

当三伏天遭遇远日点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并非一个正圆,而是近似椭圆。这意味着,在公转周期内,日地距离在不断变化。地球距离太阳最近的点被称为“近日点”(Perihelion),最远的点则为“远日点”(Aphelion)。

image.jpeg

远日点与近日点(图源:网络)

远日点出现在每年的7月初。此刻,中国大地正处于一年中最酷热的时期。中央气象台的高温预警频繁拉响,橙色甚至红色的预警信号覆盖广袤的国土。

image (1).jpeg

2025年7月3日- 4日全国高温预警(图源:中国天气)

从华北平原的北京、石家庄,到江南水乡的上海、杭州,35℃以上的高温成为常态,体感温度在潮湿空气的加持下更显闷热难当。在素有“火炉”之称的重庆、武汉等地,气温冲破40℃也并非罕事。而在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极端气温更是可以挑战生命禁区,成为名副其实的“热极”。

image (2).jpeg

中国各地高温(图源:中国天气)

然而,正是在这片热浪翻滚的土地上,我们脚下的地球,正运行在距离太阳最遥远的轨道点上,日地距离约为1.521亿公里。

在滴水成冰的1月初,地球却又运行在离太阳最近的近日点,距离约1.471亿公里。

两者之间,存在约500万公里的距离差,换句话说,太阳光从远日点传到地球,比近日点要多花约16秒半的时间。根据物理定律,单位面积接收到的辐射能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计算表明,地球在远日点接收到的太阳能量,要比在近日点时少大约6.5%。

这就奇怪了:我们离太阳最远的时候,天气最炎热;离太阳最近的时候,天气却最寒冷。可见,日地距离并非季节温度的主导变量。那么,真正掌控地球寒暑变迁的又是什么呢?

02

省油黄金法则

解开谜团的关键——地轴倾角

答案,其实早在中学地理课本中就出现过:地球的季节变化,主要由地轴的倾斜引起,而非与太阳的距离。

image.png

地轴倾角,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其轨道轴之间的交角,约为23度26分

(图源:Dna-webmaster|Wikimedia Commons)

没错,地球的自转轴并不是垂直于其公转轨道平面的,而是始终保持着大约23度26分的倾斜。这一倾斜,看似微不足道,却深刻地改变了阳光照射地球的方式,也就成了四季轮转、气温起伏的根本原因。

image (3).jpeg

这一倾斜产生的另一个为人熟知的概念是黄赤交角,指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同为23度26分(图源:百度百科)

首先,地轴的倾斜,恰好决定了不同季节里太阳照射到地面的角度。

在北半球的夏季,地球的北极朝向太阳倾斜。正午的太阳高悬天空,太阳高度角大,在北回归线附近,阳光近乎直射大地。能量高度集中,地表和大气被高效加热。

而到了冬季,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光以一个很小的角度斜射而来,能量被极大分散,加热效率大打折扣。

以北京为例,夏至正午的太阳光所传递的热量强度,是冬至正午的三倍以上。这种由照射角度带来的巨大差异,是形成冬冷夏热的首要原因。

与此同时,地轴的倾斜还带来了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

夏季,北半球朝向太阳,夏天日照时间长,夜晚短暂,白天吸收热量的时间远多于夜间散热的时间,热量日积月累,气温持续走高。冬天则相反,黑夜冗长、白昼短促,地表的热量不仅来不及积累,很快就被寒夜带走了。

image (4).jpeg

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昼长(图源:网络)

因此,夏季的高气温,是“高效率加热”与“长时间加热”双重效应叠加的结果。 这两大主导因素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完全压倒了因日地距离变远而带来的那一点微弱的能量衰减。

03

从古人观察到科学规律

至此,我们可以为“两小儿辩日”的争论,提供一个跨越时空的现代解释。孩童的观察虽朴素,却开启了关于我们与宇宙关系最根本的思考——他们的争论没错,只是问题的答案,远超他们的想象。

当我们将视野推向整个行星的尺度时,才会意识到:决定冷热交替的,并不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远近,而是地球自转轴那始终倾斜着的23度26分。它挑战着我们的直觉,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更真实、更奇妙的宇宙。

参考链接:
https://www.space.com/astronomy/earth/earth-is-farthest-from-the-sun-today-so-why-is-it-so-hot

https://www.space.com/what-is-perihelion

https://www.space.com/summer-solstice-when-what

https://www.nmc.cn/publish/temperature/hight/24hour.html

作者:刘若冰

审核:刘颖 张超 李培元 杨柳

审核专家:李昕 北京天文馆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