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详情
年初可能撞地球的小行星,为什么现在没人提了?
来源:蝌蚪五线谱上传时间:2025-08-05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今年年初,一颗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忽然“火”了一把。多家媒体以“撞地球概率超过3%、城市杀手来袭”作标题,引发公众关注甚至焦虑。

image.png

2024 YR4飞掠地球模拟演示(图源:NOIRLab/NSF/AURA/R. Proctor)

可几个月过去了,这颗“差点撞地球”的小行星却悄无声息地淡出了新闻热搜——到底发生了什么?“虚惊一场”?还是人类行星防御技术已成功化解危机?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背后的科学故事,看看天文学家是如何一步步“拆除”这枚“太空炸弹”的

从“高危预警”到“查无此星”:一场虚惊

这场风波的起点可以追溯到 2024年12月27日

当晚,位于智利的ATLAS小行星预警系统在例行巡天中发现了一个陌生的光点。经过确认,这是一颗此前从未被观测过近地小行星,并很快被国际小行星中心赋予临时编号——2024 YR4

图片

ATLAS捕获的2024 YR4图像(图源:ATLAS)

它以每秒15公里的速度飞掠地球,最近距离约为82.8万公里,相当于地月平均距离的2.16倍,看似并无大碍。

然而,在天文学上,“安全距离”并不意味着“安全轨道”。科学家们迅速利用初始观测数据推算它的运行轨道,发现这颗小行星将在2032年12月22日再次接近地球,而且这一次,轨道将比现在更为贴近地球轨道。自此,2024 YR4被列入全球近地天体重点监测名单。

图片

科学家估计,2024 YR4将在2032年再次接近地球(紫色为2024 YR4轨道,蓝色为地球轨道)

(图源:NASA/JPL)

最初的风险评估结果还相对温和。到 2024年12月30日,以当时掌握的两天观测数据为基础,科学家估算它2032年撞击地球的概率为 0.096%,无需特别担心。

图片

2025年1月,甚大望远镜(VLT)观测并跟踪了位于画面中心的小行星2024 YR4(图源:ESO/O. Hainaut et al.)

但事态迅速升级。进入2025年1月,随着更多望远镜持续跟踪观测,这一概率开始不断上升:

1月11日升至0.16%;

1月20日:升至0.31%;

到了1月27日,撞击概率突破1%,达 1.2%。百分之一的概率虽然算是比较低,但对于“行星撞地球”这样的灾难性事件来说,仍然让人难以安心,因此引发天文界与媒体高度关注。

image.png

2024 YR4在2032年接近地球期间的潜在撞击风险走廊(生成时间:2025 年 1 月 27 日)(图源:Wikipedia)

到了2月份,这颗小行星的撞击概率继续波动上升:

2月6日,升至2.3%

2月17日,升至2.6%;

2月18日,冲到峰值 3.1%。

对于绝大多数小行星预警系统来说,超过1%的撞击概率已属罕见,而超过3%,在统计意义上足以被视为需要正式启动防御方案的严重等级。

在之后的观测中,NASA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新红外观测技术进一步确定了2024 YR4的大小:它直径约为53-67米,大约相当于一栋 15 层楼的尺寸。乍看之下不算“庞然大物”,但这样的天体若真的撞向地球,破坏力远超多数人想象。

image.png

2024 YR4(右下)与其他著名小天体(包括2009年苏拉威西大流星体(2009 Sulawesi)、2013年车里雅宾斯克撞击体(Chelyabinsk)以及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事件撞击体(Tunguska))的估算直径对比图,左上以波音 747 客机作参考比例(图源:Sinucep|Wikipedia)

然而,就在公众开始担忧是否需要“星际避难”时,科学的反转开始了。随着观测精度的提升,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化:

2月19日,撞击概率降至1.5%;

2月20日,概率进一步降至0.27%,跌破1%警戒线;

2月24日,根据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络(IAWN)发布的通知,2024 YR4已无与地球撞击的显著潜在风险

6月中旬,综合来自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与地面天文台的观测,最新结果显示2032年撞击地球的概率已降至 0.0000081%——几乎可以视作完全安全。

image.png

2024 YR4撞击地球的概率变化(图源:observablehq)

这场由“高风险”引发的警报,最终以“虚惊一场”收尾。但是,这些预测数字为什么会“忽高忽低”呢?实际上,在数字背后,是一整套严谨但复杂的轨道测算过程。

为什么数字会“忽高忽低”?预测小行星撞击不是拍脑袋

要想知道这些数字如何产生,我们需要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计算小行星撞地球的概率的

当一颗小行星刚被发现时,科学家会利用“天体测量学”(astrometry),根据初步观测数据推算它的轨道。这种方法可以精确到几公里以内,但前提是:得有足够多、足够准确的观测数据。

刚开始观测时,数据很少,误差就很大。此时,科学家无法给出一条唯一的轨道,而是计算出一系列“可能路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范围——这被称为“误差椭圆”(error ellipse)。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小行星未来可能经过的区域。

image.png

具有 95%、99%和90%置信水平的误差椭圆概念图(图源: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所谓“撞击概率”,其实就是在这个误差椭圆内,有多少可能轨道会与地球相交。

如果观测数据不足,轨道的不确定性就大,误差椭圆就大。即使小行星的实际轨道并不指向地球,地球也可能“碰巧”被包含在这个范围之内,撞击概率因而看上去偏高。

随着观测次数增加,不确定性减少,误差椭圆会收缩。一旦椭圆小到不再覆盖地球,撞击概率就会显著下降。这正是2024 YR4所经历的过程

image.png

随着误差椭圆不断缩小,如果最终覆盖到地球,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就会大幅上升;反之,则会降低(图源:Toshi Hirabayashi)

可见,撞击概率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其实代表着科学家对轨道不确定性的动态判断。在数据有限的前提下,它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结论,而更像是一个“随着了解加深而不断修正”的临时评估。

图片

2024 YR4撞击地球的概率随时间变化(图源:NASA JPL/CNEOS)

因此,公众在面对类似预警时,不必过早恐慌,也应给予科学过程足够的耐心与信任。

地球安全了,但月球可能会有新“访客”

虽然地球已安全“脱险”,但科学家很快发现:2024 YR4的轨道变化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它与月球的相对轨道也有可能重合

image.png

截至2025年6月3日,2024 YR4在2032年可能的位置——以黄色点表示(图源:NASA/JPL)

根据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的数据,2032年它撞击月球的概率已上升至4.3%左右。不过,美国宇航局(NASA)明确表示,即便这次撞击真的发生,其能量也远不足以改变月球的运行轨道,所以我们完全不必担心月亮会因此“离家出走”

图片

2024 YR4撞击月球模拟(图源:Wiegert, Brown, Lopes & Connors)

此外,加拿大科学家经过模拟发现,如果2024 YR4撞击月球,可能在表面砸出一个直径约1公里的陨石坑,并产生数百万公斤的月球碎片——这些碎片大多数会被月球引力或太阳风带走,但也可能有极少数进入地球大气,形成一次罕见的“月尘流星雨”。

这不会造成实质性破坏,但却很可能为2032年的夜空,增添一场特殊的天文奇观。

参考资料:

1.https://theconversation.com/how-do-scientists-calculate-the-probability-that-an-asteroid-could-hit-earth-249834

2.https://doi.org/10.1016/j.icarus.2015.05.032.

3.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25/jun/23/giant-asteroid-could-crash-moon-2032-firing-debris-earth

4.https://science.nasa.gov/solar-system/asteroids/2024-yr4-facts/?utm_source=chatgpt.com

5.https://science.nasa.gov/blogs/planetary-defense/2025/04/02/nasa-update-on-the-size-estimate-and-lunar-impact-probability-of-asteroid-2024-yr4/

作者:刘若冰

策划:刘颖 张超 李培元 杨柳

审核:李昕 北京天文馆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