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50岁的患者拿着他的颈部超声报告,“双侧动脉粥样硬化伴右侧斑块形成”的诊断令他忐忑不安。他迫切想知道: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又是什么?会不会哪天就脑血栓了?斑块还能变小吗?
颈动脉是给大脑供血的“生命通道”,一旦斑块堵塞或破裂,后果可能非常严重。这些患者面对这样的检查结果,都有着共同的焦虑,他们亟需了解: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颈动脉内膜增厚与斑块的形成?
什么是颈动脉增厚与斑块
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IMT):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信号。在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因素的长期刺激下,血管壁的内膜中层逐渐增厚。当IMT≥ 1.0mm时,即可视为异常增厚,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斑块形成:风险升级的明确标志。损伤因素持续存在,增厚的内膜下会逐渐积累脂质、钙质、炎症细胞等物质,形成凸向血管腔的斑块,管腔变窄。当IMT ≥ 1.5 mm 可定义斑块形成。
关键警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显著增加未来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高危人群画像:你有以下这些危险因素吗?
不可控因素:
年龄:>50岁,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常见;
男性:男性比女性更常见;
家族卒中史。
可干预因素:重中之重!
高血压:高压血流持续冲击血管壁,造成损伤。
血脂异常:高水平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是形成斑块的“原料”;低水平的“好”胆固醇(HDL-C)则不利于清除胆固醇。
高血糖:高血糖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脂质沉积和炎症。
吸烟者:烟草中尼古丁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进程。
久坐人群:久坐导致肥胖,尤其腹型肥胖,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随BMI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久坐也促使血压、血脂、血糖控制不良。
不健康饮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
如何早期发现?筛查是关键
颈动脉超声:“金标准”。能清晰显示血管壁结构、测量IMT厚度、发现斑块并评估其大小、形态和狭窄程度。
筛查建议:
存在≥2项上述危险因素者。
有明确心脑血管疾病病史者,如冠心病、中风、外周动脉疾病等。
出现可疑神经系统症状者,如短暂性单眼失明、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眩晕者等。
40岁以上人群,尤其男性,可考虑作为常规体检项目。
科学护颈行动指南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坚果、鱼类;选用橄榄油、亚麻籽油等油类;严格限制饱和脂肪(红肉、动物内脏、黄油)、反式脂肪(油炸食品、部分零食)、胆固醇(蛋黄、动物内脏)和精制糖、盐的摄入。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等或每周2次力量训练。
控制体重:BMI控制在18.5-23.9 kg/m²,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限制饮酒:不饮酒,如需饮酒应严格限量。
管理压力与保证睡眠:学会放松,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
戒烟并避免二手烟:这是最有效的干预措施之一。
积极控制“三高”:
降压达标:一般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能耐受者或有合并症者<130/80 mmHg。
调脂达标:LDL-C是降脂治疗的首要靶点。通常有颈动脉斑块者,LDL-C需降至<1.8 mmol/L 或较基线降低≥50%。
控糖达标:糖尿病患者需规律服药、饮食运动将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主要用于已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或高风险的无症状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严格遵医嘱,预防血栓形成。
他汀类药物:首要目标是降低LDL-C,稳定或逆转斑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手术治疗:针对严重狭窄且有症状的极高危者,血管重建 (CEA/CAS) 与降低血脂水平相结合。
结语
颈动脉的健康是我们心脏和大脑健康的“晴雨表”。增厚的内膜和悄然形成的斑块,是血管发出的无声警报。通过了解风险因素、重视早期筛查、并坚定不移地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和规范管理“三高”,我们完全有能力延缓甚至逆转这一进程,守护生命健康,远离心脑血管疾病的的威胁。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定期体检,关注血管健康,与您的医生保持沟通,共同为您的健康和心脑的长久活力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王增武,郭远林.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J].中国循环杂志,2024,39(04):313-321.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病学分会,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2024,32(07):603-700.
[3] Peige Song, PhD.Zhe Fang, MD.Hanyu Wang, BA.Yutong Cai, PhD.Kazem Rahimi, DM.Yajie Zhu, PhD et al.Global and regional prevalence, burden, and risk factors for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 and modelling study.Lancet Glob Health 2020;8: e721–29.
[4] Chang X, Zhu H, Guo Z, Shi H, Tian Y, Hao Q, Zhang H, Zou R, Fan X, Zhang Q, Ong SB, He Q, Zhou H.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Pathophysiology,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Preventive Approaches. Int J Med Sci. 2025 May 30;22(11):2738-2756.
[5] Xing L, Li R, Zhang S, Li D, Dong B, Zhou H. et al. High burden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rural northeast China: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Front Neurol. 2021;12:597992.
[6] Clarke R, Du H, Kurmi O, Parish S, Yang M, Arnold M. et al. Burden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in chinese adul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2017;24:647–56.
[7]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 年版).
作者:孟祥梅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保健研究中心 医师
审核:马晓娟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保健研究中心 主任医师
封面图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