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 琳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谭罗霄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审核:张 鹏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主任药师
“什么?这是催眠药,我不要,吃了就甩不掉了!”
“这个药可是我的宝贝,每天都必须吃,没有它可不行啊!”
这是我们药师在工作中对于镇静催眠药进行用药指导时经常听到的话,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忍不住想要告诉患者:催眠药不是毒药,不要拒之千里;催眠药也不是米饭,不能每天都吃呀!
《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指出,睡眠困扰包括夜间如厕、夜间易醒或早醒、入睡困难等。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5%,其中女性存在睡眠困扰的比例为51.1%,男性存在睡眠困扰的比例为45.9%,且睡眠困扰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65岁及以上高达73.7%[1]。居然有这么多人饱受睡眠困扰。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失眠呢?
失眠是指尽管有充足的睡眠条件,仍持续出现睡眠启动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睡眠质量下降,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的表现。主要症状表现:入睡困难(成人入睡潜伏期>30分钟);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症状每周至少出现3次,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核心要素),如疲劳、注意力或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或易激惹、躯体不适、焦虑情绪等。不应单纯依靠睡眠时间来判断是否存在失眠,部分人群虽然睡眠时间较短,但没有主观睡眠质量下降,也不存在日间功能障碍,这类人群不能视为失眠。到底是不是失眠需要医生进行临床评估。
催眠药治疗的目标是为了改善睡眠质量和/或增加有效睡眠时间;恢复日间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防止短期失眠转化为慢性失眠;减少与失眠相关的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共病的风险。
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有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抗抑郁药物,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等。
“药师,哪种催眠药效果最好呢?”
临床最常用的一类催眠药是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它包括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和苯二氮䓬类药物。
非苯二类氮䓬药物是治疗失眠的首选药。临床常用药物有右佐匹克隆、唑吡坦等。该药物半衰期短,适用于入睡困难患者,一般不产生日间困倦,产生药物依赖的风险较传统苯二氮䓬类药物低。常见不良反应有头痛、嗜睡、眩晕、头晕、口苦、味觉异常等。
苯二氮䓬类药物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肌肉松弛和抗惊厥作用。根据药物半衰期不同苯二氮䓬类药物可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短效药物主要用于改善入睡困难;中效药物主要用于改善维持睡眠困难;长效药物主要用于改善维持睡眠困难和早醒。若患者使用非苯二氮䓬类药物无效或不耐受或伴有焦虑状态,可选用中效苯二氮䓬类药物,常用的中效苯二氮䓬类药物有艾司唑仑、奥沙西泮等。苯二氮䓬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头晕、遗忘、宿醉、口干、乏力、虚弱等。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什么情况下需要服用催眠药呢?
当失眠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导致白天极度困倦、无法正常工作和学习,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时,就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催眠药来缓解失眠症状。
催眠药就像一把双刃剑。从短期来看,催眠药的效果往往立竿见影。当你被失眠折磨得痛苦不堪时,服用催眠药后,可能很快就能进入梦乡。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因为重大事件导致短期内压力巨大、无法入睡,或者需要倒时差时,催眠药能帮助你快速调整睡眠状态,避免因睡眠不足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但长期使用,身体会逐渐适应药物的存在,原本吃1片药就能睡个好觉,慢慢地可能2片、3片都不管用了。一旦形成药物依赖,停药后失眠可能会卷土重来,甚至比之前更严重,出现戒断症状。
催眠药还可能影响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服药期间不得从事高空作业,也不能饮酒。对于老年人来说,催眠药导致的嗜睡、头晕等副作用,大大增加了他们摔倒骨折的风险,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还有一些特殊的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前,需要在医生严格评估后谨慎使用催眠药。
因镇静催眠药属于第二类精神药品,长期服用(1年以上)的戒断症状较为常见,故服药的疗程和减药、停药需要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用药以短期、最低有效剂量、间歇治疗及单一用药为治疗原则。
关于减药的方法,可以逐步减少睡前药量:如2片减为1片,再减为半片。也可以变更连续治疗为间歇治疗:每晚服药,改为每周服用3~5次。注意:长期接受药物连续治疗的患者应避免突然终止治疗,突然停药可能会引起失眠反弹和严重的精神症状。
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睡眠习惯是改善睡眠质量,治疗失眠症的基础。规律的作息时间,帮助身体建立生物钟;睡前1小时尽量减少使用电子设备;适量运动如慢跑、瑜伽、八段锦等可以助眠。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综上所述,合理选择催眠物是治疗失眠症的重要环节。当你被失眠困扰,应当及时消除失眠诱因,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国睡眠研究会. 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R]. 中国睡眠大数据中心, 中国疾控中心, 2025.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4, 57(6): 560-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