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底,当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在阿联酋迪拜开幕时,外界并不看好——主办方主席是国有石油公司CEO,会前更曝出“借气候谈判推进石油交易”的争议。但12月12日闭幕时,近200个国家达成共识:首次明确将“化石燃料”列为气候变化的根源,并承诺“公正、有序、公平地转型能源系统”。这一突破被科学家称为“迟来的常识”,却也暴露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深层矛盾。
争议中达成的“历史性共识”
“用了28年才说出人人皆知的事实。”斯坦福大学地球系统科学教授Rob Jackson的感慨道出了科学界的无奈。自1995年COP首次召开以来,化石燃料与气候变暖的关联从未被写入最终协议。此次突破源于《巴黎协定》下的“全球盘点”机制——这是对2015年以来全球气候行动的首次官方“期中考试”,要求各国评估是否走在控温1.5℃的轨道上。
协议文本虽承认需“逐步摆脱化石燃料”,却未设定具体时间表,仅强调“各国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决定”。这让小岛屿国家联盟代表Anne Rasmussen在闭幕发言中获得全场起立鼓掌:“我们引用科学,却在协议中无视科学的要求。”事实上,欧盟曾提议2050年淘汰“未减排”化石燃料(即未配套碳捕捉技术的使用),但因部分产油国反对未能写入。
从“承认问题”到“解决问题”:承诺与现实的差距
尽管缺乏强制时间表,大会仍取得两项实质性进展:130国联合承诺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量提升至至少1.1万吉瓦(GW),较当前水平翻三倍——这恰好匹配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提出的控温1.5℃所需目标。此外,50家占全球近一半产量的油气企业承诺2030年将甲烷排放降至“近零”。
但这些承诺的可信度存疑。以甲烷为例,它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84倍,但在大气中仅存活约10年,被视为“快速控温捷径”。然而Jackson指出,企业连自身排放量的测量标准都与科学界存在分歧,且美国目前天然气消费增速远超可再生能源,“所谓减排更像是用天然气替代煤炭,而非真正转向清洁能源”。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更直言:“甲烷承诺不能成为‘漂绿’的烟幕弹。”
资金与行动:小岛屿国家的焦虑与企业的“绿色承诺”
另一个焦点是“损失与损害基金”的落地。该基金旨在补偿受气候灾害重创的国家,此次筹得6.61亿美元,但与每年数千亿美元的实际损失相比,只是“杯水车薪”。历史排放大国中,英国仅出资5060万美元,美国1750万美元,远低于发展中国家预期。
与此同时,适应气候变化的“全球目标框架”首次出台,要求各国2030年前评估气候风险、制定应对计划。但波恩大学发展地理学教授Lisa Schipper指出,框架“模糊且缺乏实质内容”,关键的资金来源问题仅被一笔带过——这让面临海平面上升威胁的小岛屿国家尤为焦虑。
下一步:2023年创纪录高温敲响警钟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已达工业化前水平的1.45℃,世界气象组织预测2024年可能更高。全球碳计划(GCP)警告,按当前排放趋势,未来7年全球升温突破1.5℃的概率达50%,“冲向2℃将是大概率事件”。
2024年COP29将移师阿塞拜疆,其主席同样来自油气行业。科学家呼吁,真正的变革需企业停止勘探新油气田,“否则一切协议都只是表面文章”。正如Jackson所言:“每升温0.1℃都至关重要,我们没有时间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