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详情
【南大港湿地候鸟介绍】棕背伯劳
来源:南大港湿地科普教育基地上传时间:2025-06-29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棕背伯劳常独立在芦苇梢处。棕背、长尾的背影,看起来很迷人。**待小家伙回过头来,瞅见它的正脸,只见一条粗黑的贯眼纹,像蒙了条眼罩似的,看起来非常萌。怪不得会有人称它作“鸟中佐罗”、“戴假面的杀手”。南大港湿地经常可以见到棕背伯劳,大多时候,它都是孑身一鸟的状态,像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文艺做派。

闻诗识鸟

棕背伯劳(学名:Lanius schach)为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名海南鵙、大红背伯劳,是一种很常见的留鸟。伯劳古称“鵙[jú]”。《尔雅》记载,“鵙,伯劳也。”《曹子建集》卷十记载周宣王的大臣尹吉甫听后妻谗言杀了孝子伯奇,后见一鸟认为是伯奇所化,就说道:“伯奇劳乎?是吾子,栖吾舆;非吾子,飞勿居。”结果该鸟真的跟着马车回家;尹吉甫于是故意叫后妻准备弓弩要射此鸟,却将箭射向后妻为子报仇,此后该鸟便有伯劳之名。古人以四种鸟定四时:玄鸟定分(春分秋分),赵伯定至(夏至冬至),青鸟定启(立春立夏),丹鸟定闭(立秋立冬)。玄鸟是燕子,春分飞来秋分飞走;赵伯是伯劳**,夏至飞来冬至飞走**;丹鸟是锦鸡,立秋飞来立冬飞走;青鸟是鸧鷃,立春飞来立夏飞走。 伯劳鸟常被古人借喻:惜时,离愁。它的鸣声局促尖锐,声声是别春之离愁。“年华摇落适谁怨,伯劳燕子东西飞。”是叹光阴荏苒;《西厢记》:“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中。”是离别苦。 形态特征

棕背伯劳前额黑色,眼线、眼周和耳羽黑色,形成一条宽阔的黑色贯眼纹,头顶至上背灰色(西南亚种黑色)。下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棕色,翅上覆羽黑色,大覆羽具窄的棕色羽缘。飞羽黑色,内侧飞羽外翈羽缘棕色,初级飞羽基部白色或棕白色,形成白色翅斑并明显露出于翅覆羽外。尾羽黑色,外侧尾羽外翈具棕色羽缘和端斑。颏、喉和腹中部白色,其余下体淡棕色或棕白色,两胁和尾下覆羽棕红色或浅棕色。虹膜暗褐色,嘴、脚黑色。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夏季可上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次生阔叶林和混交林的林缘地带。有时也到园林、农田、村宅河流附近,活动。 生活习性

留鸟。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多单独活动。常见在林旁、农田、果园、河谷、路旁和林缘地带的乔木树上与灌丛中活动,有时也见在田间和路边的电线上东张西望,一旦发现猎物,立刻飞去追捕,然后返回原处吞吃。性凶猛,不仅善于捕食昆虫,也能捕杀小鸟、蛙和啮齿类。领域性甚强,特别是繁殖期间,常常保卫自己的领域而驱赶入侵者,当见人或情绪激动时,尾常向两边不停地摆动。

繁育方式

繁殖期4-7月。在中国海南岛等亚热带地区稍早些,多在3月份即已开始繁殖,4月末已见离巢幼鸟,在四川多在4月开始繁殖。4月初雄鸟开始占领巢域,每天一早即站在巢域中树的顶枝上鸣叫,对进入领域内的同种雄鸟加以驱赶,领域性甚强。4月中下旬开始成对和营巢。置巢于树上或高的灌木上,距地高1-8米。巢呈碗状或杯状。营巢材料通常就地取材,主要由细枝、枯草茎、枯草叶、树叶、竹叶以及其他植物纤维构成,内垫棕丝和细软的草茎、须根。巢的大小为外径15-16厘米,内径6-10厘米,高10-11厘米,深4-6厘米。雌雄鸟共同参与营巢活动。每窝产卵3-6枚,通常4-5枚。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淡青色、乳白色、粉红色或淡绿灰色,有大小不一的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23(22.4-23.7)× 29.3(27.2-30.5)毫米,重7.3(6.5-8.1)克。雌鸟孵卵,孵化期12-14天,也有报告达21天的,雄鸟在雌鸟孵卵期间承担警戒任务和觅食喂雌鸟。雏鸟晚成性,雌雄双亲共同育雏,并竭力保护它们的觅食领域。留巢期13-14天,幼鸟离巢后的最初几天,亲鸟仍给以喂食,并一直在领域内活动达1-2个月之久,然后离开。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