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详情
中医防治颈椎病:传统智慧守护颈椎健康。
来源:健康生活科普上传时间:2025-06-28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在现代社会,颈椎病如同一个“隐形杀手”,悄然威胁着许多人的健康。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不良的睡眠姿势等,都让颈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导致颈椎病发病率不断攀升。而中医在防治颈椎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颈椎病,为何找上你?

中医认为,颈椎病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从外因来看,长期感受风寒湿邪,会使颈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肌肉、筋脉拘挛,引发疼痛和活动受限。比如,在寒冷的天气里不注重颈部保暖,或者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中,都容易让颈椎“中招”。

内因则主要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有关。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则筋骨失养,颈椎的稳定性下降,容易发生病变。气血不足则无法濡养颈部经络,导致颈部功能减退。此外,长期的劳损、外伤等也会损伤颈部经络和筋骨,诱发颈椎病。

中医诊断,揪出“元凶”

中医诊断颈椎病,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望诊时,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颈部形态、姿势,看是否有颈椎前倾、侧弯等异常;还会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判断体内气血和脏腑的情况。比如,舌质淡暗、苔白腻,可能提示体内有寒湿之邪。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病情。问诊则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如颈部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是否伴有头晕、头痛、上肢麻木等,以及生活习惯、既往病史等信息。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颈部,感受肌肉的紧张度、有无压痛、结节等,结合脉象判断病情的虚实寒热。

中医防治,多管齐下

(一)中药内服,调理根本

根据不同的证型,中医会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对于风寒湿痹型颈椎病,常用羌活胜湿汤加减,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中羌活、独活、防风等药能祛风除湿,川芎、藁本等可活血止痛。

气滞血瘀型则选用身痛逐瘀汤,起到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其中的桃仁、红花、川芎等能活血化瘀,秦艽、羌活等可祛风除湿。肝肾亏虚型则以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右归丸等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二)针灸推拿,疏通经络

针灸是中医防治颈椎病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针刺颈部及四肢的特定穴位,如风池、颈夹脊、肩井、曲池、手三里等,能调节经络气血,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和疼痛。针灸治疗一般每周进行 2 - 3 次,根据病情调整疗程。

推拿按摩则可以直接作用于颈部肌肉和筋骨,通过揉、捏、推、拿等手法,放松颈部肌肉,纠正颈椎小关节紊乱,改善颈椎的生理曲度。但推拿按摩需要由专业的医师进行操作,避免因手法不当造成损伤。

(三)中药外敷,直达病所

中药外敷是将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的中药制成膏剂或散剂,敷于颈部患处。常用的中药有乳香、没药、川芎、红花等,通过皮肤渗透,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到消炎止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外敷时间一般为每次 2 - 4 小时,每日 1 - 2 次。

(四)功能锻炼,增强体质

中医强调“动则不衰”,适当的功能锻炼对颈椎病的防治非常重要。八段锦中的“五劳七伤往后瞧”动作,能活动颈部关节,增强颈部肌肉力量;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有助于调节呼吸和气血运行,对颈椎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此外,还可以进行简单的颈部米字操,即用头部写“米”字,活动颈部各个方向,但要注意动作缓慢、幅度适中,避免过度拉伸。

日常防护,不可忽视

预防颈椎病,日常防护至关重要。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姿势,无论是坐、站还是行走,都要挺胸抬头,避免长时间低头或弯腰驼背。使用电脑时,屏幕应与眼睛平视,保持适当的距离。

其次,要注意颈部保暖,避免颈部受寒。在寒冷的天气里,可以佩戴围巾或使用颈部热敷垫。睡眠时,要选择合适的枕头,高度以能保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为宜,一般以 8 - 15 厘米为宜。

最后,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每隔一段时间,应起身活动一下颈部和身体,缓解颈部疲劳。

中医防治颈椎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通过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功能锻炼以及日常防护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能有效缓解颈椎病的症状,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让我们运用中医的智慧,守护好颈椎的健康,享受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