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详情
汉代的过街楼——七层连阁彩绘陶楼
来源:河南博物院上传时间:2025-06-18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接触到建筑。建筑的数量、规模是城市先进程度的反映,建筑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标志之一。

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建筑多是以木制结构为主,但由于久经战乱,加上年代久远,汉代的地面建筑已经荡然无存。河南是汉代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中心区域,出土的大量随葬建筑明器,再现了汉代的建筑风貌和水平。

七层连阁彩绘陶楼,1993年出土于河南省焦作市,由院落、亭阁、走廊和复道四部分组成,整座建筑仿木质结构,各部分可以分拆组装。主楼高接近两米,共七层,各层绘有彩绘图案,是主人居住的场所;附楼高四层,是储藏粮食的仓楼。陶楼最精彩之处是主楼与附楼之间,通过一条长方形复道连接在一起,解决了高层建筑之间的通行问题,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过街楼或人行天桥。建筑整体高大雄伟,是我国现今发现的层数最多、最高大完整的代表性汉代建筑明器。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已经流行高台建筑,西汉时期出现并流行多层建筑,它们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层;东汉时期,数量庞大的楼阁、门楼、望楼等各类楼阁建筑体系的形成,反映了土木架构技术趋于成熟,为后世城市建设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虽然我们今天已不能寻访汉代地面建筑,但是七层连阁彩绘陶楼为代表的汉代建筑明器,为我们生动还原了汉代中原地区高超的建筑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