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详情
​​骨密度与骨质疏松:守护骨骼健康的科学指南
来源:吉大二院核医学赵医生上传时间:2025-05-26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作者:吕舒鹏

初审:石雪

终审:赵银龙

一、骨密度:骨骼强度的“晴雨表”

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是衡量骨骼强度、评估骨质疏松程度及预测骨折风险的核心指标。骨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动态的“重建”过程中:成骨细胞负责合成新骨,破骨细胞则分解旧骨。年轻时,成骨细胞活跃,骨量逐渐累积,约在30岁达到峰值;此后,骨流失速度逐渐超过形成速度,骨密度开始下降。这一过程若失衡,便可能引发骨质疏松。

二、骨质疏松:沉默的“隐形杀手”

骨质疏松症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被称为“无声的疾病”,因其早期无明显症状,常在骨折后才被发现。其危害不容小觑:

1.骨折风险剧增:骨骼的“脆性崩塌”

骨质疏松最直接的危害是骨折风险显著升高。正常骨骼像致密的蜂窝结构,而骨质疏松的骨骼则像被虫蛀的木板,骨小梁变薄、断裂,孔隙增多,导致骨骼强度下降。

常见骨折部位:

髋部骨折(股骨颈或转子间):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患者一年内死亡率高达20%,50%以上会永久丧失独立行走能力。

脊柱压缩性骨折:椎体像被压扁的饼干,可能导致剧烈背痛、身高缩短(可达3-6厘米)和驼背(“佝偻体态”)。

腕部(桡骨远端)骨折:跌倒时用手撑地易发,影响日常抓握和活动。

2. 体态变形与功能障碍:身体的“不可逆损伤”

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会逐渐改变体态和生理功能:

驼背(脊柱后凸):胸椎过度弯曲压迫胸腔,导致肺活量下降,呼吸短促;严重者甚至影响心脏功能。

腹部受压:腰椎变形挤压腹腔,可能引发腹胀、便秘和食欲减退。

慢性疼痛:骨折或骨骼变形导致持续性疼痛,活动时加剧,降低生活质量。

三、高危人群:年龄与风险的交织

骨质疏松并非老年人的“专利”,但以下人群风险显著升高:

1. 绝经后女性:雌激素对骨骼有保护作用,女性绝经后(约50岁左右)雌激素骤降,骨流失加速。数据显示,5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达32.1%,骨折风险为男性的4倍。

2. 70岁以上男性:雄激素缓慢下降导致骨密度逐渐降低,70岁后患病率攀升。男性骨质疏松更隐匿,常因忽视筛查而延误治疗。

3. 年轻高危群体: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维生素D缺乏或患有甲亢、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可能提前出现骨量流失。近年研究发现,久坐、过度防晒导致的维生素D缺乏,使部分青年人骨密度低于同龄人。

四、骨密度检测:金标准

早期诊断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关键,而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是国际公认的骨密度检测“金标准”。其原理是通过两种不同能量的X射线穿透骨骼,计算矿物质含量。DXA具有辐射量极低(仅为胸部X光的1/10)、精度高、操作快捷等优势,可精准测量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诊断骨密度值时采用“T值”作为评判标准:将患者骨密度与健康青年人峰值骨密度对比,T值≥-1为正常,-1至-2.5为骨量减少,≤-2.5则诊断为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