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我们将迎来第21个“世界高血压日”,这个日子的设立,正是为了提醒我们:有一种疾病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全球三分之一成年人,它被称为“沉默的杀手”——高血压。在中国,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位高血压患者,令人担忧的是,近半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今天,就让我们用最直白的语言,揭开高血压的神秘面纱。
血压多高才算高?记住这两个关键数字
很多人以为高血压就是“血压有点高”,其实对于高血压的定义,医学上有明确标准:高压≥140mmHg或低压≥90mmHg(诊室测量)。我们可以把血管想象成水管,心脏每跳动一次就像水泵加压。高压(收缩压)是心脏收缩时的最大压力,低压(舒张压)是心脏舒张时的最低压力。如果水压长期超标,水管就会受损——这正是高血压损害身体的原理。
确诊高血压后,医生会根据数值划分严重程度:1级高血压:高压140-159mmHg或低压90-99mmHg,2级高血压:高压160-179mmHg或低压100-109mmHg,3级高血压:高压≥180mmHg或低压≥110mmHg。还有一种特殊类型叫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高压≥140mmHg但低压正常),常见于老年人。分级越高,血管承受的压力越大,发生心脑肾并发症的风险也成倍增加,医生将会根据分级制定降压方案。
无声的威胁:高血压的“伪装术”
高血压最可怕之处在于:80%的患者没有任何明显症状。不少人直到突发中风、心梗,才知道自己早已患病。但也有部分人会出现以下信号:后脑勺胀痛(尤其是早晨),莫名的心慌、呼吸短促、头晕头痛,眼前出现短暂黑蒙,耳内持续嗡嗡声等,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没睡好”或“工作太累”。建议有高血压家族史、长期吸烟、超重的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要定期测量血压。
高血压并非无缘无故发生,主要分为两类:
原发性高血压(占90%):就像一台老旧的机器逐渐磨损,这类高血压找不到单一病因,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遗传:父母有高血压,子女患病风险也增加
高盐饮食:日均盐摄入量超过5克,血压将会上升
肥胖:体重指数每增加5kg/m2,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增加49%,对于基线超重或肥胖的中老年人群,体重每变化10%,收缩压增加4.94mmHg,舒张压增加2.5mmHg
压力过大:长期焦虑使肾上腺素飙升,更易引起血压升高
吸烟:吸烟是公认的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量越大、时间越长,心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风险越高
过量饮酒:饮酒量及饮酒频率增加,高血压风险升高,
增龄: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年龄≥65岁的老年人中高血压患病率超过55%,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和舒张压降低。
继发性高血压(占10%):这类高血压是某些疾病的“信号灯”,常见诱因包括: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肾动脉狭窄)、内分泌疾病(如甲亢、库欣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打鼾伴憋气)、避孕药、激素类药物副作用等。继发性高血压若能及时找到病因并治疗(如手术纠正肾动脉狭窄),血压可能恢复正常。
你的血压量对了吗?90%的人忽略了这些细节
血压测量看似简单,但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数值偏差20%以上。正确方法记住“五个要”:
要安静:测量前静坐5分钟,避免剧烈活动,不说话、不跷二郎腿;
要支撑:手臂平放桌面,袖带与心脏同高;
要裸臂:衣袖不能勒住上臂,不要穿过厚衣物,冬天可穿薄毛衣;
要记录:连续三天早晚各测两次,取平均值;
要警惕:家庭自测血压≥135/85即需就医。
特别提醒:测量前30分钟避免吸烟、喝咖啡、剧烈运动,憋尿也会导致血压升高!
血管在呼救:高血压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长期的高血压就像在血管里埋下不定时炸弹,在连续高血压对血管的冲击下,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心脏:血压增加可引起心脏泵血时负荷增加,导致心肌肥厚,最终引发心力衰竭;
脑血管:高血压引起动脉硬化,导致脑出血/脑梗死,引起偏瘫/失语;
肾脏:高血压导致肾小球损伤,长期肾小球损伤引发尿毒症,可能导致终身透析;
眼睛:高血压对视网膜小血管也有损伤,引起视网膜病变,导致视力模糊最终至失明。
研究显示,血压每升高20/10 mmHg,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直接翻倍。但若能将血压控制达标,中风风险可降低40%,心衰风险降低50%。
降压药不是洪水猛兽:科学用药指南
很多患者抗拒吃药,担心“一旦吃药就停不下来”。其实,是否需要用药取决于血压水平和整体风险。
常用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
ACEI/ARB类,名称里包含XX普利/沙坦,主要作用是给血管“松绑”,对肾脏有保护作用,可用于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
钙离子拮抗剂类,名称里包含XX地平,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多用于老年人、单纯高血压等;
利尿剂,通过排出身体多余水分减负,可用于盐敏感型、浮肿患者;
β受体阻断剂,XX洛尔,让心脏“慢下来”,可用于心跳快、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用药原则: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药(一天一次);血压达标后切勿擅自停药(可能引发反跳性高血压),及时复查,根据效果调整方案。
打败高血压的“金钥匙”
药物治疗只是手段之一,真正的防线在于生活方式的改变:
舌尖上的降压法:
每天盐不超过5克(约一啤酒瓶盖)
多吃高钾食物:香蕉、菠菜、蘑菇
推荐DASH饮食模式(全谷物、低脂奶、坚果)
运动处方
每周5次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每次30分钟
避免憋气用力(如举重、拔河)
给情绪装个“减压阀”
每天正念冥想10分钟
培养园艺、绘画等放松爱好
戒烟限酒
吸烟后血压会升高10-20 mmHg
男性每日酒精≤25克(约1两白酒)
智能监测
使用电子血压计建立家庭档案
推荐可穿戴设备监测动态血压
破除五大认知误区
“没有症状就不用治”:高血压的危害与症状无关,无症状反而更危险。
“年轻人不会得高血压”:近年35岁以下患者占比已达20%,熬夜、外卖、压力是主因。
“吃药伤肾”:恰恰相反,规范用药保护肾脏,放任高血压才会导致肾衰竭。
“血压正常就能停药”:随意停药可能导致血压剧烈波动,比高血压本身更危险。
“保健品可以替代药物”:大蒜、鱼油等可能辅助降压,但绝不能代替正规治疗。
结语
高血压防控是一场终身马拉松,而非短跑冲刺。在世界高血压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记住,今天对血压的每一分关注,都是在为未来的健康账户存入宝贵财富。现在就从沙发上站起来,测量你的血压吧!
参考资料: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作者:侯晓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疗保健中心/老年医学科,主治医师,心血管博士
审核:邢云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疗保健中心/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心血管博士
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