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文,提醒中国公民注意防范地震灾害,引发公众关注。
一般来说,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增大30倍左右。那么,地震等级是怎么判定的呢?地震波还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应用?
图源: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网站
日本发生大地震概率提高
据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网站消息,使馆提醒中国公民注意防范地震灾害:
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去年8月位于南海海槽西端的宫崎县发生7.1级地震,日本政府发布了“巨大地震提醒”。据日本媒体报道,**3月31日,日本政府公布最新南海海槽大地震风险评估报告,将未来30年日本发生南海海槽大地震的概率从70%提升至80%,**称地震可能波及西起冲绳、东至福岛的广大区域,导致29.8万人死亡,造成1.8万亿美元经济损失。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提醒旅日同胞注意防范地震灾害:
一、切实增强防范意识,及时了解掌握地震自救知识,适当储备饮用水、食品、防灾急救用品等应急物资。
二、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方式密切关注地震动态、气象预警和防灾信息,利用手机APP等设置灾害提醒,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避难。
三、灾后只有在避难所才能稳定获得饮食、休息、通讯等基本保障。建议提前确认附近避难场所信息,遵循当地政府发布的预防、避难指令,尽快转移至避难所等安全地带。
四、**积极通过“中国领事APP”或者微信“中国领事”小程序进行“海外公民登记”,**以便灾害发生时及时联系、获得救助。
五、综合考虑有关因素,建议稳妥安排赴日旅游、留学,慎重选择购置房产等。
什么是地震波
地震震级是通过测量地震波能量来判定的。地球内部岩层突然破裂时,会释放能量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按照自身的传播方式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像一位快速的信使,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迅速传播;横波则像一位优雅的舞者,它只在固体中摇曳身姿;面波是两种波相遇后激发的混合波。
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地震波传向四面八方,当这些波在地下深处传播时,在遇到介质变化时会突然改变速度,就像是在告诉我们:“嘿,这里有变化哦!”
给地下空间做“B超”
借助于地震波的发现和研究,人们发展了地震勘探理论,并实际应用到资源勘探中。
地震勘探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人工制造震动形成地震波,这些地震波在地下传播,当遇到不同地层界面(如岩层界面、矿体界面等)时,会根据界面上下介质的弹性差异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这些波传播的时间、速度、振幅等信息被信号接收器获取,再通过高性能计算机处理和解释,就形成反映地下结构、岩石性质,甚至是流体性质的三维图像,这个过程就好比给地下空间做了一次“B超”。
地球包含地壳、地幔与地核,这已是科学常识。我们知道,地球的半径有6300多千米,而人类能够钻探的最大深度不超过13千米。**如果地球是一颗鸡蛋,我们甚至都还没打透鸡蛋壳。**但科学家通过系统分析地震波穿过地球的速度差异,再结合地质理论,就可以大致推断出地下资源的位置和范围。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大庆、胜利、塔里木等大油田,都离不开地震勘探方法的应用。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最重要、解决油气资源勘探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024年,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的“陆上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摘得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一技术也成功实现了我国石油天然气万米探测的历史性突破。毫无疑问,地震勘探正引领我们迈入向地球深部进军的“高清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