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食五谷难免会生病,有些患者病后需要长期卧床,此时,患者和家属最担心的莫过于 “长褥疮”。褥疮的医学名称为压疮,这种因长期压迫导致的皮肤溃疡,不仅会加重痛苦,还可能引发感染甚至危及生命。但其实只要掌握科学护理方法,压疮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
本文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您四招应对压疮的方法。
压疮是怎么形成的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压疮好发于骨隆突处,如骶尾部、足跟、肘部、肩胛部等。这些部位皮肤下的骨骼较为突出,缺乏肌肉和脂肪的缓冲,在长时间体位固定时,极易受到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的损伤。
压疮除了易发生在长期卧床的病人身上,还有一种被称为“手术室压疮”,需警惕。
1.时间因素。时间的长短是引发压疮的关键因素之一。患者身体局部组织受压的时间越长,血液循环受到阻碍的程度就越严重。当组织受压超过2小时,就可能引发不可逆的损伤。
2.体位影响。为了满足手术操作的需求,患者常需保持特定体位,如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等。这些体位会使身体某些部位承受较大压力。
3.患者自身状况。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皮肤状况以及基础疾病等也是因素之一。老年人皮肤弹性差、皮下脂肪减少,对压力的耐受性降低;营养不良的患者,身体缺乏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影响皮肤和组织的修复能力;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受损,皮肤更容易出现缺血性损伤。
患者家属可以做些什么呢?
医务人员会做好医护管理,同时建议患者家属一同管理,教大家以下四招,帮助患者远离压疮之苦。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
1.定时翻身。每2小时翻身一次是预防压疮的核心措施。患者家属要注意翻身要领,仰卧时,在臀部、膝盖下方垫软枕,避免骨头突出部位直接接触床面;侧卧时,保持 30°角(可用枕头支撑背部),减少对肩部、髋部的压力。对于肥胖患者,可使用翻身垫或气垫床分散压力。
2.皮肤护理。每天用温水(37℃-40℃)擦拭受压部位,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大便失禁者需及时清洗肛周,使用皮肤保护膜。对于出汗多者可在皮肤褶皱处扑玉米淀粉(禁用爽身粉,易结块加重摩擦),及时更换潮湿的床单和衣物。
3.辅助工具。选对减压“神器”,可使用交替充气式气垫床,每15分钟自动变换压力点,适合长期卧床患者,但需配合定时翻身。也可以选择记忆棉或硅胶坐垫。
4.营养支持。患者家属要注重饮食调理。根据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1.2-1.5克蛋白质的量,计算每天应摄入的蛋白质总量,以体重60公斤为例,每天摄入蛋白质总量应为72-90克;可选择食物如鸡蛋、鱼肉、豆制品等,促进组织修复。同时补充维生素C、锌、膳食纤维,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加速伤口愈合,同时减少大便失禁风险。
压疮护理的关键在于“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通过定时翻身、精心护理皮肤、合理使用工具和加强营养,90%以上的压疮可以避免。记住,您的每一次细心照料,都是患者康复路上的温暖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