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详情
你知道吗?有时候胃痛还真是心里因素造成的
来源:科普文迅上传时间:2025-04-12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作者黄艳红段跃初

在生活里,你或许遭遇过诸如此类的状况:即将面临重要考试或者工作汇报时,腹部毫无征兆地泛起疼痛、胀满之感,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腹泻;和他人激烈争吵,怒火中烧之后,完全没了进食的欲望;在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的那段日子,排便也变得不顺畅起来……倘若有过这些体验,那说明你的大脑和胃正在进行一场悄无声息的“交流”。这个连接大脑与肠胃的神秘通道究竟如何运行?为什么情绪会左右肠胃功能,肠胃不适又会反过来对情绪产生影响呢?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神秘的“肠 脑轴”。

大脑与胃:双向沟通的纽带

2011年,《自然评论 神经科学》期刊上刊载的一篇综述研究揭示,大脑与胃之间存在着一条双向信息交流通道,科学界将其命名为“肠 脑轴”。这个轴的组成结构相当复杂,涉及大脑中负责调控情绪的中枢区域、有着“第二大脑”之称的肠神经系统、包含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自主神经系统、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即HPA轴 ),另外还有肠道分泌的激素以及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物质。

在这套精密的系统里,大脑与胃紧密相连,互动频繁。当我们的情绪产生波动,比如深陷压力的泥沼、被焦虑的情绪笼罩,或是被愤怒冲昏头脑时,大脑中的杏仁核、前额叶皮质等区域便会被瞬间激活。这些区域借助交感神经以及HPA轴,快速将“情绪信号”传递至胃部,进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变化。胃部的胃酸分泌可能会失去原有的平衡,胃肠蠕动的节奏或加快或放缓,括约肌的紧张程度也会有所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信息传递并非只是大脑向胃的单向输出,胃同样具备“反馈”能力。胃内的感受器以及肠神经系统能够敏锐感知化学物质、压力、疼痛等各类信息,随后通过迷走神经把这些信号回传至大脑。这条“上行通道”会对人的情绪状态、警觉程度,甚至是决策和记忆能力产生作用。研究发现,源自肠道的信号会被传输至大脑中与情绪、动机以及决策相关的脑区,像前脑岛、前扣带回、眶额皮质等,以此来调节个体的感受与行为倾向。

正是这条双向通道,解释了生活中许多常见现象:压力大时胃痛难忍、心情烦躁时茶饭不思、情绪低落时容易便秘,甚至那些依靠“直觉”做出的决策,背后或许也有肠 脑之间通信的参与。总体而言,大脑与胃之间的这条通道就如同一条繁忙的双向高速公路,将大脑与肠道紧密连接在一起。

压力之下,胃部的悄然改变

当我们承受心理压力时,肠胃常常是最先受到波及的器官之一。别看胃平时默默工作,一旦情绪处于紧张状态,它就会在身体内部悄然发生变化。

爱尔兰科克大学携手美国多个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一篇专题综述论文,系统总结了急性与慢性心理应激对胃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胃酸分泌紊乱:在急性压力情境下,大脑会释放一种名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的物质,它能够直接干扰胃酸的正常分泌功能。这种干扰可能致使部分人在压力较大时胃酸分泌过量,从而出现反酸、胃部灼烧感等不适症状;而另一部分人则可能胃酸分泌不足,影响食物的消化进程。

胃蠕动功能异常:压力会促使交感神经兴奋并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会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进而削弱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能力,使得胃部的蠕动变得迟缓。胃排空的时间延长,食物在胃内停留过久,人就容易产生胃胀、消化不良的感觉。在一些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还观察到压力能够引发结肠的异常收缩,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甚至出现腹泻的情况。

食欲受到影响:压力不仅会对胃酸分泌和胃蠕动造成影响,还会“操控”我们的食欲。在急性压力下,部分人会出现“食欲丧失”的现象,这是因为大脑优先启动了应激反应通路,抑制了并非紧急的摄食行为。而在慢性压力状态下,有些人则可能出现“情绪性进食”,原因在于压力干扰了肠 脑信号通路中的饥饿激素以及奖励机制,导致人们试图通过进食来缓解不良情绪。

胃肠道结构改变:如果压力持续的时间较短,身体自身的调节机制还能够发挥作用;但若是长期处于慢性压力之下,胃肠道就会逐渐出现“结构性变化”,有可能使胃部进入“内脏高敏感”状态。在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胃痛、胀气、恶心等不适症状。

由此可见,情绪压力绝非只是一时的情绪波动,无论是突然降临的急性压力,还是日积月累的慢性压力,都会借助复杂的神经和激素网络,切实且持续地改变胃部的状态,从胃酸分泌、蠕动功能到食欲,全方位地产生影响。

呵护“情绪胃”的实用指南

既然情绪压力确实会让肠胃受到伤害,那么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这个容易被忽视的“情绪靶器官”呢?

直面压力根源:管理压力绝非仅仅是简单的自我开导,而是对肠胃健康有着实实在在的保护作用。我们可以通过规律的日常生活作息、保持适度的运动锻炼以及积极的心理调节等方式来缓解压力。比如,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周安排几次像跑步、游泳这样的有氧运动,都有助于减轻压力对身体造成的负面影响。此外,当感觉压力较大时,不妨尝试和亲朋好友倾诉心声,或者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法放松身心。

提升身体感知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借助冥想、深呼吸训练等方式来提高对身体内部状态的觉察能力,以便更早地捕捉到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例如,每天抽出10 15分钟进行冥想练习,专注于自身的呼吸以及身体的细微感觉,这样当情绪出现波动或者身体稍有不适时,就能及时察觉并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

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及发酵类食物,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稳定,从根源上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同时为肠道内的有益菌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发酵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益生菌,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像全麦面包、燕麦片、各类蔬菜和水果等都是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而酸奶、泡菜、发酵豆制品等则是补充益生菌的优质选择。

大脑和胃之间的“肠 脑轴”是一个复杂而又神奇的生理系统,它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了解这一系统的运行机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情绪,从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呵护肠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千万不要忽视自己的情绪变化和肠胃状态,让大脑和胃始终保持在舒适、健康的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Mayer EA. Gut feelings: the emerging biology of gut brain communication. Nat Rev Neurosci. 2011;12(8):453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