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成立
世界卫生组织(WHO),作为联合国系统内专注于全球卫生的权威机构,于1948年4月7日正式成立,这一天也因此被确立为世界健康日,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纪念日。作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政府间卫生组织,WHO目前拥有194个成员国的广泛参与,其总部坐落于瑞士日内瓦,肩负着引领全球迈向更高健康水平的神圣职责。
追溯世卫组织的诞生历程,可以说是一段人类在传染病肆虐面前,逐渐放下分歧、携手合作的历史见证。面对共同的健康威胁,各国逐步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世卫组织的成立正是这一历史趋势下的产物,它不仅标志着全球公共卫生合作的新篇章,也成为了推动全球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世界卫生组织总部
全球性疫情挑战
19世纪之前,霍乱仅限于印度、孟加拉等地区,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地方性疾病存在,其传播范围有限,被医学史家比喻为“缓行于骆驼背上的病毒”,未酿成全球性危机。
进入19世纪上半叶,随着殖民者的扩张活动,印度大陆的封闭状态被打破,霍乱疫情迅速升级为全球性的致命威胁。然而,当时殖民主义盛行,人类生命安全问题并未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议题。
1820年前后,霍乱疫情蔓延至欧洲,起初并未引起欧洲人的足够重视。但不久后,疫情迅速恶化,英国东部多个村庄几乎遭受灭顶之灾,城市中的工厂和商店相继人去楼空,尸体不断被运往墓地,形势严峻。
面对疫情,英国的宗教领袖将其视为上天对“人类傲慢”的惩罚,未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而媒体则大肆渲染疫情细节,通过报纸等渠道广泛传播,引发了民众的极度恐慌。这种恐慌情绪迅速扩散至欧洲上层社会,但他们的关注点并非拯救人类,而是如何利用疫情作为打击他国的工具。
法国与德国指责英国贸易活动导致霍乱传入欧洲,主张对船只进行严格检疫;而英国则归咎于法德等国过度拥挤、卫生条件恶劣,反对任何检疫措施。双方各执一词,推卸责任,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
数百万欧洲人的死亡最终促使欧洲上层社会意识到,霍乱疫情是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才能战胜。1851年,在法国的推动下,第一次国际卫生会议在巴黎召开,旨在制定国际卫生公约,加强国际合作,防止疾病通过海运传播。然而,由于各国在检疫措施上存在分歧,且部分国家试图借疫情打击对手,会议最终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
全球卫生合作进入新篇章
19世纪70年代,黄热病在巴西首次大规模爆发,并迅速蔓延至布宜诺斯艾利斯,导致超过15000人死亡,随后该疫情又侵袭了密西西比河流域。鉴于此严峻形势,1881年1月,在美国总统的积极推动下,第五届国际卫生大会于华盛顿特区召开,旨在建立国际疫情通报机制,强化疫病监控与预防。然而,此次大会仍由欧洲人主导,美国的提议未能获得通过,但国际疫情通报制度已逐渐引起各国重视。
时至1893年,第八届国际卫生大会于德国德累斯顿举行,美国倡议的国际通报制度终被正式纳入《国际卫生公约》。然而,一个关键问题浮现:虽有公约,却缺乏执行机构。
进入20世纪,随着美洲势力的增强,欧洲开始意识到国际疫情通报制度可作为影响他国的手段。因此,1907年国际卫生大会批准在巴黎成立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IOHP),标志着世界上首个非区域性国际卫生组织的诞生。该办公室负责执行公约,对会员国进行流行病监测,并通报相关信息,会员国则需缴纳会费并配合监测工作。彼时,流行病信息已成为强权国家施加国际影响的工具。
数据显示,1939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共发送了181封电报和39封航空邮件;1940年至1943年间,其分别发出了418封、291封、294封和49封流行病学电报,成为各国获取国际疫情信息的关键渠道。
鉴于上述形势,1945年旧金山联合国大会上,与会国家一致同意成立一个新的自治国际卫生组织。次年7月,纽约国际卫生会议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宪章》。1948年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瑞士日内瓦正式成立,标志着全球卫生合作进入新篇章。
1946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签字仪式
传统医学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发展战略
2014年5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第67届世界卫生大会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审议并一致通过了《2014-2023年传统医学战略》,该决议由我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共同提议。
决议要求各成员国结合本国实际,采纳并实施《2014-2023年传统医学战略》,作为制定国家传统医学及补充医学规划或工作计划的基础,并制定相应工作计划,将传统医学纳入卫生服务体系,尤其是初级卫生保健中。
该战略明确了未来十年传统医学发展的战略方向与行动指南,并提出三项核心任务:一是构建传统医学信息数据库,以支撑国家政策的制定;二是强化监管,确保传统医学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安全、合理应用及有效性;三是推动传统医学服务实现全民覆盖。
世界卫生组织总部现任总干事谭德塞
参考来源:新华网、环球网、《文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