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教委近日宣布“鼓励中小学推行每周一天无作业日”,这一政策不仅是对“双减”的深化,更为科技教育提供了实践创新的土壤。作为科技教育工作者,如何把握机遇,将“无作业日”转化为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黄金时间”?
重庆市教委此次新政明确提出:
· 小学阶段:书面作业“校内完成”,初中作业每日不超过90分钟;
· 每周一天无作业日:鼓励学生参与科技、艺术、体育等实践活动;
· 强化课堂主阵地:推动分层作业设计,提升教学效率。
“没有作业本上的√与×,却能看见学生眼里的光。”
· **与新课标呼应:**2022版义务教育科学课标强调“探究实践”,无作业日为跨学科项目式学习(PBL)提供时间保障;
· **衔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通过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科学兴趣,为科技特长生培养创造空间;
· **破解实践难题:**解决传统教学“课堂讲实验、课后无实操”的痛点,推动“做中学”常态化。
“无作业日”的本质,是打破“教室围墙”,让教育回归真实的问题与创造。对科技教师而言,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型,更是教育信念的重塑
破局思维1:从“知识传授者”到“创新催化剂”
“无作业日”要求学生自主规划时间,但部分教师仍担忧:“没有作业任务,学生会不会无所事事?”
策略:
设计驱动性问题:以真实情境激发探究欲,例如:
o “如何用编程解决校园垃圾分类难题?”
o “如果要在火星建基地,需要哪些技术支持?”
提供“脚手架”而非“说明书”:将传统实验步骤拆解为“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解决方案(例:探究浮力时,抛出“如何让沉船打捞更环保?”而非直接讲解阿基米德原理)。
角色重塑:教师作为“项目顾问”,通过追问(“你的方案可能遇到什么风险?”“数据是否支持结论?”)推动深度学习。
破局思维2:从“单兵作战”到“系统赋能”
设计科技活动耗时耗力,如何快速产出高质量方案?
校本化资源开发公式
基础版
经典实验+生活化改造(例:将“电路连接”升级为“为盲人设计触感报警器”);
进阶版
跨学科融合+技术赋能(例:“古诗词中的光学现象”+VR场景复原)。
破局思维3:从“分数量化”到“成长可见”
若用传统作业标准评价科创活动,可能导致“重成果轻过程”“求规范弃创新”。
案例
· **重庆南开中学:**将“无作业日”与社团活动打通,学生自由组队研发“校园物联网浇花系统”。
· **成都实验小学科学组:**开发“科学家的一天”主题任务包,学生需像工程师一样绘制设计图、像研究员一样撰写实验日志。
北京十一学校:
每周三“自主发展日”开设“科学创客马拉松”,学生48小时完成从选题到原型制作的完整科创流程。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
联合大疆科技开发“无作业日无人机课程”,融合编程、工程与艺术设计。
重庆谢家湾小学:
以“节气中的科学”为主题,开展跨学科项目(测量日影、制作生态瓶、探究传统工艺中的物理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