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之前,西班牙南部的一条河流里,最后的几尾帕氏伊比魯鯉(Squalius palaciosi)悄无声息地游动,它或许未曾意识到,这是它们物种的最后一刻。二十多年后,这一物种被正式宣布灭绝,罪魁祸首是栖息地的丧失——水坝和堰塞湖的修建阻断了它们的生存之路,同时,入侵物种的竞争让它们失去了最后的生机。
如今,这样的故事在全球淡水生态系统中不断上演。
淡水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上图为神农架大九湖的高山湿地奇观。大九湖位于神农架林区西北部,海拔较高,四周群山环绕,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高山盆地。这里湿地生态保存完好,湖泊星罗棋布,草甸广阔,被誉为“湖北的呼伦贝尔”。摄影:LGM。©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图文无关)
最新的全球评估结果令人震惊。根据《自然》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全球24%的淡水鱼类、蜻蜓、豆娘、螃蟹、小龙虾和虾类正面临灭绝的威胁。这项研究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主导,并基于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数据得出,这是迄今为止对淡水生物最全面的全球评估。
“淡水生物”是指生活在河流、湖泊、湿地、溪流以及地下水系统中的生物群体,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甲壳类、昆虫以及多种水生植物等等。这些生物在维持水体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调节营养循环、净化水质,并为其他物种提供食物和栖息地。但同时,淡水生态系统也是极为脆弱的,受人类活动、污染、栖息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严重,导致许多淡水物种面临灭绝风险。
这项研究表明,全球淡水生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消亡。
全球范围内,至少23,496种淡水动物已被列入红色名录,其中4,294种被归类为“高度濒危”。受威胁物种数量最多的区域包括维多利亚湖(Lake Victoria)、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斯里兰卡湿润区(Sri Lanka’s Wet Zone)以及印度西高止山脉(Western Ghats of India)。这些地区是世界上淡水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同时也是众多特有物种的唯一栖息地。
此外,地下水系统的物种威胁状况也比预期严重。例如,北美地区的小龙虾数量正在急剧减少,其中美国阿肯色州特有的黛西穴居螯虾(Fallicambarus jeanae)已被列为易危物种。
淡水生物的保护不仅关乎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直接影响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淡水生物在食物链中扮演关键角色,它们调节营养循环、维持水体健康,并提供渔业资源,支撑数百万人的生计。此外,健康的淡水生态系统能够过滤污染物、储存碳,帮助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
淡水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源于多种人为因素。该研究表明,农业和林业造成的污染,影响了超过一半的受威胁淡水生物。同时,土地的开发导致湿地和河流改道,而水资源的过度抽取和水坝建设进一步加剧了栖息地的丧失。鱼类的洄游路线受到阻断,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争夺资源,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更加不堪一击。2020年,菲律宾的拉瑙湖(Lake Lanao)中,有15种鱼类被正式宣布灭绝,这些物种曾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却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尽管许多淡水物种与其他濒危动物如两栖类、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共享同一片栖息地,但它们面临的威胁却不尽相同。例如,在印度西高止山脉,老虎和大象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并未惠及极危物种——弓背印度鲃(Tor remadevii)。这一鱼类由于河流工程项目、河砂和岩石开采、偷猎以及入侵物种的影响,正在快速走向灭绝。正如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 SSC)淡水鱼类专家组南亚主席拉吉夫·拉加万博士(Dr Rajeev Raghavan)所言:“要拯救弓背印度鲃,必须保护其所在的河流及其支流,同时加强渔业管理,并禁止进一步引入外来物种。”
高水资源压力(即水需求量大而供应量低)或富营养化(即水体富含过量营养物质,导致藻类和水生植物过度生长)的地区,受威胁物种的数量并不一定高于水资源较为稳定的地区。这表明,仅凭水资源压力、或富营养化程度来判断保护重点,并不可取。IUCN SSC淡水保护委员会的联合主席托皮尔津·康特雷拉斯·麦克贝斯博士(Dr Topiltzin Contreras MacBeath)指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策略必须将淡水物种的数据纳入考量,以确保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他进一步强调,全球需要加大对淡水物种的监测和研究投入,以提供最新的科学依据,指导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
洞穴生态系统长期被忽视,成为采矿业、旅游开发的受害者,却不为人知。洞穴鱼类是指生活在地下洞穴水域中的鱼类,它们由于长期适应黑暗、食物匮乏的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特征。由于洞穴中完全黑暗,视觉功能变得不重要,洞穴鱼类的眼睛通常会退化,甚至完全消失。为了在黑暗中感知周围环境和寻找食物,洞穴鱼类的触觉器官,如触须、侧线等,通常非常发达。上图是安氏坑鱂(学名:Phreatichthys andruzzii),这是属于鲤科坑鱂属的一种鱼类,是该属目前已知的唯一物种。这种鱼类是索马里特有物种,并且是首个发现的生物钟与阳光无关的动物。这种鱼生活在索马里的一些地下水洞穴中,完全适应了黑暗的环境。由于栖息地狭窄,它们的种群数量较少。摄影:Hectonichus(CC BY-SA 3.0)
在所有受评估的淡水生物中,螃蟹、小龙虾和虾类的灭绝风险最高,其中30%的物种受到威胁;其次是淡水鱼类,占比26%;而蜻蜓和豆娘的受威胁比例为16%。这些数据来自1000多名全球专家长达20年的研究成果。
这些发现,引发了全球保护界的强烈关注。新墨西哥生物公园协会(New Mexico BioPark Society)保护主任蒂姆·莱昂斯(Tim Lyons)表示:“这些研究结果是对全球淡水生物的警钟。淡水生态系统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长期被忽视,但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正视污染、栖息地破坏和入侵物种扩散的问题。”
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的高级副总裁斯蒂芬妮·威尔(Stephanie Wear)指出:“淡水生态系统正面临极端压力,气候变化加剧了干旱,饮用水资源日益短缺,污染问题愈发严重。而如今,我们知道全球四分之一的淡水物种正在濒临灭绝,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危机。螃蟹、小龙虾和虾类虽然体型微小,栖息在水底深处,往往难以被察觉,但它们对于维持水体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淡水生态系统的物种往往被人们忽视,但它们对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人类生计至关重要。”Re:wild组织淡水鱼类保护协调员秋莉·欧(Chouly Ou)表示。Re:wild是全球淡水物种保护联盟SHOAL的合作伙伴,致力于支持全球范围内的地方保护行动。
这项研究的发布,恰逢IUCN红色名录发布的60周年。为了进一步推动淡水物种的保护,IUCN及其合作伙伴已经发起全球社交媒体宣传活动,旨在提升公众意识,并筹集资金加快物种评估和重新评估的进程。这场保护行动的高潮将在2025年10月于阿布扎比召开的IUCN世界保护大会(WCC 2025)上到来。
如果我们不采取紧急行动,那么,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帕氏伊比魯鯉将成为历史的“注脚”。
(注:1.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2.通常物种的拉丁学名一般以斜体显示;但是因本平台的文章被拷贝到外部平台时经常出现斜体内容自动丢失的情况,故而未作斜体设置。特此说明。)资讯源 | IUCN,Wikipedia等
文 | 王昆山
编辑 | 绿茵
排版 | 绿叶
参考资料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