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泉草(Mazus pumilus)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非中国特有物种。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可作花境铺底植物,可配植于林缘、路缘、湿地、岩石园处观赏。可以全草入药。止痛、健胃、解毒。
林间野地草通泉,紫露沾巾媚似仙。
忘却凡尘多少事,诗书如醉舞翩翩。
**名 称:**通泉草
**拉 丁 名:**Mazus pumilus
**分类地位:**通泉草科 Mazaceae 通泉草属 Mazus
**别 名:**六角定经草、龙疮药、野田菜、猪胡椒、脓泡药、汤湿草、鹅肠草、绿蓝花、五瓣梅、猫脚迹、尖板猫儿草等。
异 名: Hornemannia bicolor、Mazus japonicus、Mazus rugosus、Mazus stolonifer var. taibokuensis、Mazus vandellioides、Lindernia japonica、Tittmannia obovata、Lobelia pumila、Vandellia obovata.
识别特征:
1、本种在形态上变化幅度较大,株高可达30厘米以上草本,近无毛或疏被短毛,茎常1-5分枝,有时更多,直立、上升或倾卧状上升,着地分节上常生不定根。主根垂直向下或短缩,须根纤细,多数,散生或簇生。
2、基生叶常呈莲座状或早落,倒卵状匙形至卵状倒披针形,膜质至薄纸质,先端常全缘或具疏齿,基部楔形,下延成带翅的叶柄,叶缘具不规则的粗齿或基部有1-2片浅羽裂;茎生叶对生或互生,较少,与基生叶近似。
3、总状花序顶生,常在近基部即生花,可达20朵以上,花萼钟状,萼片近等长于萼筒,卵形,端急尖,脉不明显;花冠白色、紫色、蓝色等,长约10毫米,上唇裂片卵状三角形,下唇中裂片较小,稍突出,倒卵圆形;子房无毛。蒴果近球形,内含种子多数,种子短柱形、倒锥形或半月形,常呈三面体状,淡黄色,半透明,长约0.7毫米,宽约0.2毫米,表面具横长网纹,纵网线上具红褐色点状突起,背面隆起,圆钝,腹面被中脊分成两个侧面,中脊圆钝,先端圆、平或斜截,向腹面伸出一褐色小突起,基部具突出的褐色种脐。
**国内分布:**几遍全国。拍摄于山东省威海市园林草坪。
**国外分布:**越南、俄罗斯、朝鲜半岛、日本、菲律宾等地。
**生 境:**生于约海拔2500米以下的湿润的草坡、沟边、路旁、林缘、菜园、农田等处。
**物 候 期:**花果期4-10月。
**保护级别:**通泉草(Mazus pumilus)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非中国特有物种。
**主要价值:**通泉草(Mazus pumilus)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可作园林地被,可布置于药草园、组合盆栽和吊盆栽培等,可作花境铺底植物,可配植于林缘、路缘、湿地、假山、岩石园等处观赏。
**药用价值:**以全草入药。苦,平。止痛、健胃、解毒。主要用于偏头痛、消化不良、疔疮、脓疱疮、烫伤等症。
编辑:Pier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