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详情
揭秘:中医如何巧妙应对腰椎间盘突出难题
来源:张高全上传时间:2025-01-05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给患者带来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麻木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多种疗法综合应用,达到缓解症状、改善功能、促进康复的目的。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病因病机

中医虽无“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名,但根据其症状表现,可归属于“腰痛”“痹症”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劳损、外伤及风寒湿邪侵袭等因素相关。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若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则腰部筋骨脆弱,易受外邪侵袭或因劳损而发病。长期劳累、姿势不当、腰部外伤等可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经络痹阻,不通则痛。此外,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注经络关节,使气血凝滞,也可引发腰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辨证分型

1. 肝肾亏虚型: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偏阳虚者,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偏阴虚者,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2. 气滞血瘀型:腰部疼痛剧烈,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腰部活动受限,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3. 寒湿痹阻型: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或迟缓。

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

1. 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的辨证分型,采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肝肾亏虚型,偏阳虚者,治以温补肾阳,可选用右归丸加减,药物组成有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等;偏阴虚者,治以滋补肾阴,方用左归丸加减,药物包括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等。气滞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常用身痛逐瘀汤加减,药物有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没药、羌活、五灵脂、当归、香附、牛膝、地龙等。寒湿痹阻型,治以散寒除湿,温经通络,可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药物组成有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等。

2. 现代药理研究:许多中药具有抗炎、消肿、止痛、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免疫等作用,有助于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如川芎所含的川芎嗪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独活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炎、镇痛作用,能减轻神经根的炎症反应。

针灸治疗

1. 选穴原则: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通经活络、调和气血、止痛为主要原则。常选取腰部及下肢的穴位,如腰部的肾俞、大肠俞、腰阳关等,下肢的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等穴位。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还可进行加减配穴。如肝肾亏虚型,可加用肝俞、肾俞以补益肝肾;气滞血瘀型,加血海、膈俞以活血化瘀;寒湿痹阻型,加命门、腰俞以温阳散寒除湿。

2. 针刺手法:针刺时,根据穴位的不同特点和病情的轻重,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一般腰部穴位针刺深度稍深,以得气为度,可采用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手法。如对于肝肾亏虚型,多采用补法,以激发经气,补益肝肾;对于气滞血瘀型和寒湿痹阻型,多采用泻法,以疏通经络,祛邪外出。同时,可结合电针疗法,选取2 - 3对穴位,连接电针仪,选择疏密波或连续波,以增强针刺的镇痛效果。

推拿按摩

1. 放松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先在腰部及臀部、下肢等部位施以揉法、滚法、按法、拿法等放松手法,以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操作时手法要轻柔、和缓,由浅入深,力量适中,每次操作约15 - 20分钟。

2. 整复手法:在放松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可选用适当的整复手法,如腰椎斜扳法、后伸扳法等。腰椎斜扳法时,患者侧卧位,下方下肢伸直,上方下肢屈膝屈髋,医者一手抵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抵住臀部,两手同时相反方向用力,使腰椎旋转,可听到“咔嗒”声,但不可强求。后伸扳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一手托住患者双下肢膝关节上方,另一手按压腰部,两手协调用力,使腰部后伸。整复手法可调整腰椎关节的位置,纠正椎间关节的紊乱,增加椎间隙宽度,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但整复手法需由专业医生操作,且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应用,避免造成损伤。

3. 结束手法:整复手法后,再以揉法、滚法等放松手法在腰部及下肢进行操作,以缓解肌肉紧张,巩固治疗效果。推拿按摩每周可进行2 - 3次,一般4 - 6周为一个疗程。

拔罐治疗

拔罐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负压吸附在皮肤表面,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止痛、祛风散寒的作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可在腰部疼痛部位及相关穴位,如肾俞、大肠俞、委中等进行拔罐。一般采用留罐法,将火罐吸附在皮肤上,留罐10 - 15分钟,以皮肤出现红晕或瘀血为度。也可根据病情采用闪罐法或走罐法。闪罐法即将火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走罐法是在罐口涂上凡士林、板油等润滑油后,在皮肤上来回移动火罐,一般选择肌肉丰厚、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腰部、背部等。拔罐治疗可每周进行2 - 3次。

中药熏蒸

中药熏蒸是利用中药蒸汽的温热和药力作用,通过皮肤渗透,直达病所,起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的熏蒸药物有乳香、没药、木瓜、防风、生草乌、生川乌、干姜、细辛等。将药物碾碎后装入布袋,放入熏蒸锅中,加适量水煮沸,产生的蒸汽通过管道导入熏蒸床,患者躺在熏蒸床上,腰部对准熏蒸口,用棉被覆盖保暖,进行熏蒸治疗。每次熏蒸时间约20 - 30分钟,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避免烫伤皮肤。每周可进行2 - 3次,10 - 15次为一个疗程。

中医康复锻炼

太极拳

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注重腰部的旋转和屈伸,能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改善腰椎的稳定性。练习太极拳时,腰部要保持放松、灵活,以腰为轴带动四肢运动。如揽雀尾、云手等动作,都能充分锻炼腰部肌肉,促进腰部气血流通。患者可每天练习1 - 2次,每次20 - 30分钟。

八段锦

八段锦中的“两手攀足固肾腰”动作,通过前屈后伸的运动,拉伸腰部肌肉和韧带,增强腰部的柔韧性和力量。练习时,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臂上举,然后上体前屈,两手向下触摸脚趾,尽量保持膝盖伸直,再缓慢起身,重复多次。患者可每天练习八段锦1 - 2遍,每遍约15 - 20分钟。

小飞燕

患者俯卧在床上,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离开床面,形似飞燕,保持3 - 5秒后放松,重复10 - 20次为一组,每天练习3 - 4组。小飞燕锻炼可增强腰部伸肌力量,维持腰椎的生理曲度,减轻椎间盘的压力。

中医治疗的优势与注意事项

优势

1. 整体调理:中医治疗从整体出发,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功能,不仅能缓解腰部疼痛等局部症状,还能改善患者的整体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复发。

2. 副作用小:中医治疗多采用天然药物和物理疗法,如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相较于一些西药和手术治疗,副作用较小,对身体的损伤也相对较轻,尤其适合一些不能耐受手术或西药不良反应的患者。

3. 个性化治疗: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能够更精准地针对患者的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

1. 规范治疗: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应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有资质的医生进行,避免因不规范的操作,如推拿手法过重、针灸穴位不准确等,导致病情加重。

2. 综合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单一的中医治疗方法可能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可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如牵引、理疗等,必要时需采取手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3. 康复锻炼:康复锻炼是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应长期坚持进行。但在锻炼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造成新的损伤。同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腰部受寒、受潮。

结论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历史悠久,方法多样,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熏蒸及康复锻炼等综合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应用中,应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和优势,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合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医生,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保健和康复锻炼,以提高治疗效果,预防疾病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