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湘红段跃初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文明的起源与迁徙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近年来,关于美洲印第安人起源的研究引发了广泛的兴趣和讨论,其中“殷商迁移说”逐渐崭露头角,为这一古老谜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可能性。
这一理论的提出并非偶然。早在上世纪,就有学者注意到美洲大陆的玛雅文明与中国文明存在诸多相似之处。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开始浮出水面,使得“殷商迁移说”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考古学家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加利福尼亚州、俄克拉荷马州、亚利桑那州等地的石壁上发现了疑似商朝甲骨文的崖刻。这些神秘的文字符号,仿佛是穿越时空的使者,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其篆刻时间远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时期,这一惊人的发现引发了人们对殷商时期与美洲大陆联系的无限遐想。
从文化方面来看,中美洲尤卡坦半岛上的玛雅人自称是“三千年前由天国乘涕竹舟经天之浮桥诸岛而来”,而涕竹是产于中国福建等地的植物。此外,在墨西哥奥尔梅克发掘出的玉雕和玉圭上刻有被破译的汉字,其内容与殷商的祖先和祭祀制度密切相关。这些文物的出土,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两者文化联系的猜测。
语言学家也发现,印第安人的语言中,许多发音与中国古语极为相似。例如,“你”“我”“他”的发音与中国古语“宁”“内”“伊”相近,“孩子”叫“娃”,“人”发音“银”,“花”称为“发”,“河流”为“河”等。这些语言上的奇妙呼应,似乎在暗示着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航海技术层面,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多使用海龟龟壳,甚至有产于马来半岛巨龟的龟壳,这表明当时中华民族已具备远洋航行的能力。而且,灭商之战中周朝将士一夜之间建造 47 艘渡船,载着四万七千人渡过黄河,可见当时的船舶制造技术和载重能力不容小觑。这些技术基础为殷商时期人们远渡重洋到达美洲提供了可能性。
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美国俄克拉玛中央州立大学的华人教授许辉在奥尔梅克文明的遗迹中寻找到 200 多个玉圭,带着其中的 146 个字模,先后两次来中国请教古文字专家,得到了这些文字属于先秦古文字字体的鉴定答复。这一研究成果为“殷商迁移说”提供了有力的文字学证据,有力地支持了美洲文明之母“奥尔梅克文明”源于中国商代文明的观点。
此外,1996 年《世界日报》的报道也证实了殷人到达墨西哥的观点。在一个墨西哥出土的玉圭中,中国北京的商代学术专家发现了四个甲骨文符号,并解读出其大意是“统治者和首领建立了王国的基础”,这进一步印证了殷商与美洲大陆之间的联系。
这一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从历史角度看,它填补了人类文明迁徙史上的重要空白,为我们重新认识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如果“殷商迁移说”成立,那么将改写我们对美洲文明起源的认知,揭示出早在数千年前,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文明就已经通过人类的迁徙而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从文化角度而言,这一发现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认识。殷商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在美洲大陆的传播和传承,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广泛传播力。同时,也为中美两国乃至全球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基础,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在人类文明的大拼图中,每一块碎片都至关重要。“殷商迁移说”的研究成果,就像是一块关键的拼图,让我们更加接近历史的真相,也让我们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激励着更多的学者投身于这一领域的研究,继续探寻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历史秘密,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尽管目前关于“殷商迁移说”的证据链还在不断完善之中,但这些已有的发现无疑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过去的大门,让我们对人类历史的奇妙旅程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