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详情
不会飞的恐龙为何长出羽毛?
来源:领新耘智3D打印上传时间:2024-06-26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虽然现代的鸟类是用羽毛来飞翔的,但是羽毛的出现要早于飞翔的鸟类。许多恐龙身上都有羽毛。难道恐龙会“未卜先知”,知道自己的后代将来会飞,所以先长出羽毛不成?

这意味着,羽毛的出现最初肯定是为了某些其他的原因,而不是飞翔。只不过后来恰好有些恐龙发现用羽毛可以飞起来,羽毛才成为后来的鸟类征服天空的助手。

尾羽龙是一种生活在1.24亿年前的、大小如孔雀的恐龙,属于廓羽盗龙类,这类恐龙有着真正的羽状羽毛。

但是尾羽龙的前臂很小,不足以支持它们进行飞行。那么,这么小的前臂,配上这么丰富的羽毛,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来自首尔国立大学的Piotr G. Jablonski与合作者决心解开这个谜题。他们从走鹃和小嘲鸫的捕食策略中得到了灵感。

这两种鸟类是食虫鸟,在捕食时,它们会扇动翅膀和尾巴上的彩色羽毛,以此来打草惊“虫”,将虫子从隐藏处吓出来,以便进行捕食。这种捕食策略被称为“惊扰捕猎”。

尾羽龙也是一种食虫恐龙,那么它们的原始翅膀会不会也具有类似的赶虫子的功能呢?

研究者们制作了一个机器人,名叫Robopteryx,它的体型、外观、运动能力都仿照尾羽龙制成。机器人上安装了类似尾羽龙的原始翅膀,并且能够做出惊扰捕猎的一系列动作,例如张开翅膀、竖立尾巴、伸展停顿、收回等动作。

然后,科学家把这一机器人的动作展示给蚱蜢看,并观察蚱蜢对这些展示行为的反应。用蚱蜢是因为它们对惊扰捕猎行为有反应,而且据推断尾羽龙和蚱蜢曾共存于同一时期。

结果发现,机器人使用雏形翅膀展示惊扰行为,与蚱蜢逃走的可能性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使用雏形翅膀时有93%的测试蚱蜢逃离,不用则是47%)。他们还发现,翅膀上有白斑以及尾部有羽毛,与蚱蜢逃离可能性显著相关。

Robopteryx得出的结果支持了惊扰捕猎假说,为有羽毛的翅膀和尾部最初在恐龙中的演化提供了新视角。